怎知道患上媽媽手?

副刊版 2021/01/20

分享:

分享:

民間為疾病起了五花八門的名字,甚或與性別扯上些關係,例如雄性禿、主婦手、媽媽手等。後兩者即使皆意指婦女群組及手部疾患,但所指疾病性質卻完全不同:主婦手是指接觸性皮炎,多見於家庭主婦因長期接觸清潔劑,以致手部皮膚過敏。媽媽手為手腕部腫痛,甚或前臂亦受牽連,手腕或拇指稍作屈伸便疼痛難耐。

媽媽手的醫學正名是「橈骨莖突腱鞘炎」,為前臂遠端橈骨莖突處的肌腱炎。當外展拇長肌及伸拇短肌肌腱在莖突處發生炎症,產生急性及慢性期病症:前者可表現紅、腫、熱及痛楚症狀,後者疼痛反覆發作,自覺歇息時痛感紓緩,但稍作操勞旋即復發,遷延日久。急或慢性共通症狀為手腕近拇指處隨手腕動作痛增,拇指屈向掌心時疼痛尤甚,嚴重者亦可睡夢中因腕痛痛醒,可謂身心疼痛疲憊。

顧名思義,媽媽手多見於生產婦女身上。其原因有二,首先這可能由於生產媽媽仍然受臨盆時體內賀爾蒙分泌影響,身體的肌腱韌帶仍處於鬆弛狀態,關節活動度增加,但穩定度卻下降,軟組織更易活動過度而受傷。其二,照顧新生兒呵護備至,餵食至清潔等全程保護,這亦未免勞損手腕,導致新傷或舊患復發。此外,橈骨莖突腱鞘炎亦多見於辦公室工作人士,這亦相信與頻繁操作電腦鍵盤相關,拇指反覆外展內收動作,日積月累致筋腱勞損。

臨床診斷,要考慮症狀位置,起病過程及致傷原因外,醫療人員往往會進行動作測試,以診斷媽媽手病症。Frankenstein測試要求患者將拇指屈向掌心,而其餘手指亦相繼前屈包着拇指,並使手腕向尾指方向活動,若左右手比較下,一側明顯受限,橈莖突處疼痛明顯,則可初步診斷為媽媽手。此外,鑑別診斷亦要排除頸椎病的可能性,透過排除症狀主訴麻痺、上肢肌無力情況、反射動作及皮膚痛與溫度測試等,更好認清為頸神經受壓症狀,還是媽媽手病症。

西醫物理治療或中醫針灸也有良好的止痛療效,但當進展至康復中後期,一般動作無明顯疼痛時,建議多作拇指及手腕拉筋,以及手腕肌力訓練,並改善扶抱時手腕姿勢習慣,才能更好地治癒媽媽手。

(資料圖片)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