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年中國宏觀政策 將穩中有變

評論 2021/01/20

分享:

分享:

步入2021年和「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中國宏觀政策將在維持原有基調下,發生不少細微變化。仔細分析2020年第四季的多個重要會議可以發現,科技和內需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兩條主綫。在此之外,中國政府對「綠色發展」濃墨重彩,新能源產業成為2021年不容忽視的重要領域;監管層面仍強調金融風險防範,然而除嚴厲調控房地產市場外,互聯網金融創新也備受關注;貨幣正常化趨勢未改,寬鬆政策退出步伐將較預期放慢,2021年的資金環境有望維持適度寬鬆。

科技創新為核心 續增研發投入

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科技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衝擊,科技創新、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受高度重視。雖然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但很多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仍然受制於人,科技創新能力與全球主要經濟體還有一定差距。中國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仍落後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經費佔比亦偏低。

在此背景下,科技創新成為「十四五」規劃的核心產業政策。《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及科技36次,強調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同樣突出強調科技創新地位,提出一系列強化科技創新具體措施。

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將繼續加大對科技研發投入的支持,到2025年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有望達到3%。未來,新一代資訊技術、半導體、醫藥醫療等領域仍有很大提升空間。

配合新興產業的崛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的根本,在於「擴大內需」,除了在新基礎領域增加有效投資外,更重要的是擴大消費。事實上,截至2019年,消費已連續6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50%以上。

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累計總額首破40萬億元人民幣,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品零售市場。中國消費市場的潛力不容小覷,消費升級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科技和消費之外,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成為近年中國和全球的政策重心。《十四五規劃建議》對「綠色發展」濃墨重彩,明確指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亦提出「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人行工作會議更明確提出,要引導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領域傾斜。

新能源存優勢 綠色經濟不可缺

顯然,綠色經濟已成為中國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不可缺失的一環,也是產業升級的着力點之一。由於中國在光伏、風電等新能源領域存在競爭優勢,預計未來中國將加大這些領域的政策支持。

在疫情期間超寬鬆政策的作用下,2020年中國宏觀槓桿率快速攀升、熱點城市房價反彈、土地市場再度活躍,金融創新過快推進。

房地產相關貸款是非金融企業和居民增加槓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金融風險的主要隱患之一,目前,僅中國房地產相關貸款佔銀行業貸款39%。為遏制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在針對房企提出「三條紅綫」的監管要求後,監管機構於去年12月底針對銀行業發布「兩條紅綫」新規。監管層建立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對銀行的房地產貸款佔比和按揭貸款佔比,實行差別化限額管理。

樓市調控趨嚴 金融風險難輕視

新規定將降低銀行涉房貸款的佔比,同時收緊房企的融資管道。「五條紅綫」政策反映樓市調控趨嚴,未來樓市熱度有望降溫。

除樓市外,互聯網領域的金融風險難以輕視。近年,互聯網金融平台在缺乏充足資本支持下,大量開展表外業務,不但增加了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也積聚巨大金融風險。為規範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中國對互聯網金融平台實施嚴厲監管。

去年11月,《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發布;至12月底,監管規定銀行機構不得通過與第三方互聯網平台合作的方式吸收存款,非金融機構不得變相代理銷售理財產品。未來,互聯網金融平台將需要提高註冊資本,同時在合規前提下,有限開展業務。

2020年下半年,人行釋放貨幣政策將回歸常態化的訊號,市場預期貨幣政策將較疫情期間的超寬鬆狀態明顯收緊。銀行間市場存款類金融機構7天回購利率(DR007)從3至5月間平均1.5%上升70基點(BPs),至7月的2.2%,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4月的低位2.47%上升逾60基點,至7月的3.1%。

然而,11月國債違約事件反映,目前經濟恢復基礎並不牢固,部分地方政府面臨較嚴峻的財政壓力,不少民營企業甚至是部分國有企業的融資環境有所惡化,因此需要人行投放適量流動性,以穩定金融市場。

幣策收緊節奏 將較預期放緩

在此背景下,12月中人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超預期投放9,500億中期借貸便利(MLF),對冲信用事件的衝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政策操作「不要急速轉彎」,意味盡管貨幣政策正常化方向確定,但收緊節奏將較預期明顯放緩。12月底,人行延長兩類貸款政策,進一步落實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2021年人行工作會議強調,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准,合理適度。

人行的操作,反映貨幣正常化步伐將較預期放慢,緩解了市場對政策過快收緊的擔憂,資金條件因而轉鬆。去年12月以來,10年期國債收益率明顯回落,較前期高點下行23基點。

綜上,2021年中國的宏觀政策穩中有變。科技創新、擴大內需、房地產調控仍然是政策主要基調。在此之外,新能源產業成為經濟轉型升級不可忽視的環節,互聯網金融發展受到監管重點關注;貨幣政策較此前有所微調,盡管正常化是確定方向,但寬鬆政策退出的節奏將放緩。

人行的操作,反映貨幣正常化步伐將較預期放慢,緩解了市場對政策過快收緊的擔憂。(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劉雅瑩 南洋商業銀行經濟研究員

欄名 : 中國經緯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