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局Make Smart Smarter系列 把握香港製造優勢 靠智慧、技術蜚聲世界舞台
「北上設廠成本高,在港設廠反而更見優勢。」這說法也許有點難以想像,但在智能化系統的協助下,兩地部分技術較高端的輕工業,生產成本已相距不遠,亦為香港「再工業化」帶來全新機遇。偉聯塑膠有限公司的經驗,可說是「再工業化」的好例子。偉聯塑膠有限公司主力生產塑膠製品,2019 年委託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在本地開發及建立智能生產線,製造光學自適鏡片,並獲得創新科技署「投資研發現金回贈計劃」的資助。在智能系統的協助下,生產線佔地不多,而且只需兩人管理,最高每小時可生產 100 塊鏡片,成本效益之高,為香港「再工業化」建下良好基礎。
高增值產業香港設廠 生產力局充當嚮導
偉聯塑膠有限公司四十年前曾於香港設廠生產塑膠齒輪,因業務需要,早已遷至內地。近年順應巿場變化,業務亦慢慢轉向生產醫療器材用的塑膠零件材料,其後更跟合作夥伴生產眼鏡用的光學自適鏡片,考慮到高端技術和知識產權,便決定把鏡片的研發和製造擴展至香港。公司創辦人徐先生坦言已離港多年,對在港設廠的法例要求並不熟悉,「最初是透過中華眼鏡製造廠商會介紹,委託生產力局當顧問;得到生產力局專業意見及協助,由廠房的選擇、生產線的佈局及設立、機器的選擇和設計到投產,只用了一年半左右的時間。」
智能生產線更合高端生產需要
香港設廠生產,固有印象是成本高,不過徐先生表示在本地透過智能製造,成本事實上和內地相若。「近年國內的工資已高了很多,加上原材料進口的費用,使生產成本不輕。而生產力局協助我們建立的智能生產線,操作人手上極少;加上電壓傳輸穩定對製造較精密的零件來說是很重要的,使我們在香港製造的效率和質素都得到提升,整體生產成本其實跟在內地製造時差不多。」
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指出:「我們的技術團隊在設計智能生產線時,會深入了解客戶對工藝和生產的需求,再從廠房佈局、生產機器及生產系統三方面入手。偉聯塑膠有限公司生產的光學自適鏡片,並非昔日勞力密集的工業項目,生產上需要的機器佔地不多,操作人手只需要兩名,大大減輕地和人兩方面的成本,而且現時自動化及智能化的設計,同時亦為未來更容易擴充生產線做好準備。」
大數據分析、實時監測提升生產效率
現時偉聯的智能生產線全長約 30 米,6 台生產機器只佔用 3,000 呎左右的廠方空間。生產線大概可分為前期加工、後期處理、智能系統三個部分。前期加工主要是把原鏡片材料進行粗磨、精磨、鐳射雕刻、拋光等工序,機器已連接到廠房的可視化 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 系統,能自動掃瞄條碼讀取資料並完成加工,技術上更可遙距控制生產。完成鏡片加工後,會再進行加硬和鍍上不同塗層,令到鏡片可以更耐用,阻隔紫外光等。而作為中樞的智能系統,能連接所有機器,並負責收集生產相關數據,包括訂單處理次序、工序開始及結束時間、機器狀態同異常警報、工具損耗等。借助Digital Twin 概念,大數據可協作分析每一個工序的效能,提示操作人員去進行維修同維護,協助未來生產規模及效率的提升。黎少斌續說:「工業 4.0 中,智能生產線特別強調實時監測,這有助在生產前期、生產中預測和避免不必要的錯誤,而非事後補救,直接為生產效率、減省成本帶來效益。」
再工業化加強「香港製造」品牌優勢
偉聯把光學自適鏡片生產線伸延到香港後,令徐先生有意把依然在國內生產的醫療用高端器材零件也一併在港製造。黎少斌解釋:「偉聯塑膠有限公司正是說明香港能再工業化的好例子。事實上香港的再工業化不是要把過去已經北移的勞動密集、低增值生產搬回香港,而是把握『香港製造』這品牌優勢,利用科研、設計和知識產權保障,以創新及高科技,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產工序等,在本港發展高增值產業及產業鏈。」
黎少斌又補充,成就再工業化需要多個元素,除市場需要和人才培訓外,香港特區政府亦有不同的資助基金推動行業發展,如再工業化資助計劃、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等,生產力局亦會提供技術支援,協助各行業實現再工業化。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