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管放生 免「積德」變殺生

評論 2021/03/03

分享:

分享:

大埔一處放生黑點發現有逾20隻巴西龜死亡,疑似市民胡亂放生所致。本港近年屢有放生不當的情況,港府有計劃在未來加強監管,市民放生時亦需自覺注意挑選合適地點與品種。

放生致龜咬龜 有違積福原意

香港棄龜關注組早前在大埔碗窰附近發現逾20隻已經死亡的紅耳龜,並救起17隻健康狀況欠佳的龜,龜背大多都被人用紅油寫上「放生」等字眼。該處向來是市民放生活龜的黑點,組織過去多次呼籲市民不要在該處隨便放生龜隻,因為該處沒有人管理及餵食,容易導致龜隻餓死或病死,亦違背放生人士「積陰德」的原意。

本地近年因放生而亂象橫生,荃灣德華公園去年在一個水池內發現,棄龜懷疑因為食物不足或打架導致出現龜咬龜的情況,甚至有龜隻頭部被咬斷。北角碼頭去年在佛誕期間更有見海鮮檔以放生為名招攬生意,待善眾放生海鮮後再用網撈起,「循環再用」。

泰禁放生野生動物 澳須申請

本港近鄰地區有放生習俗的地方,已經加強有關宣傳及監管。泰國佛教協會在2017年已與當地動物保護組織及執法機構合作打擊不當放生問題,包括禁止信眾放生野生動物、或從市場購買得來動物。

澳門亦有在宗教信仰及動物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當地《動物保護法》允許民眾因習俗、保育等目的放生,但有關活動必須提前15日向當地民政總署申請,擅自放生可被罰款2萬至10萬澳門元。

本港《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現時難以打擊胡亂放生的行為,港府在前年已提出要修訂條例,令短期內看管動物的人士受「謹慎責任」規管,在不合適的環境放生動物將被視為殘酷對待動物。不過,有關修例仍有待草擬。

港宜加強教育 宣傳環保放生

更甚者,胡亂放生行為的舉證難度較高,如市民到偏僻的地方放生,執法者則無從下手。當局宜聯合宗教組織加強有關宣傳教育,本港已有環保組織與宗教組織合作推動「環保放生」活動,免費派發小冊子,提供建議放生的品種以及地點。

放生本身並無問題,但放生前宜考慮行為對生態環境與動物本身帶來的影響,挑選合適放生的品種及地點(見表),才是積德之道。

本港近年屢有放生不當的情況,市民若要放生動物,事前宜妥善考慮對生態環境與動物本身的影響。(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凱迪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