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美基建要超中國 除非國民受「驚嚇」
美國1950年代打造州際公路系統(Interstate),改變了國家發展面貌。有別於此前美國國道系統(US Highway)沒有統一標準,並以城鎮主街作為路段,難免擠塞,州際公路全是高速公路,並繞着城鎮而建。這項全國基建大計不但便捷了交通,還促進了商貿、旅遊與美國城鎮市郊化,同時帶動了美式購物商場、快餐店、汽車旅館等行業普及,奠定了美國未來繁榮基礎。
京新基建AI+大數據 增社會效率
有趣的是,美國建造州際公路系統的考量固然有經濟,也少不了軍事。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學者Lee Lacy指出,推動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拍板的3大因素,分別是這位原歐洲盟軍最高司令,觀察過1919年美軍東岸至西岸大調動的艱難、二戰時體會到德國無限速公路系統的高效,以及1953年蘇聯首次引爆氫彈,僅比美國晚了1年,為華府注入恐懼,害怕道路難以勝任核戰時大規模疏散。
斗轉星移,美國基建已從當年的傲視全球,變成今天「公認的差」,中國在這方面則令人羡慕,甚至有「基建狂魔」之稱。美國暴雪德州缺水缺電之際,總統拜登向國會坦言,如果美國基建不爭點氣,午餐就會被中國吃掉。
中國兩會上周開幕,今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新基建」是為一大關鍵詞。新基建泛指數字化、智能化、高速化、綠色化等方面基礎建設。如果說傳統基建是肌肉,新基建就如神經網絡,能夠指揮肌肉協調運動,做出高難動作。
新基建有望大幅提升社會效率,例如將無人駕駛汽車自動分流至最暢通道路、消費者可查看商店實時庫存而商戶能更準確配貨、發電廠按實際需求調節能源生產減少污染。換言之,新基建能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配合未來創新技術與設備,更好地解決交通、房屋、人口、健康、環境、供應鏈等問題,同時協助制定更精準政策,改善人們生活質素。
環環相扣3方面 解經濟結構隱患
中國新基建理念更已經歷演化,從相對鬆散的概念,變成環環相扣的發展大計。中央去年初提出加快推進新基建,包括7大項目,分別是1)5G基建、2)特高壓輸電網絡、3)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4)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大數據中心、6)人工智能、7)工業互聯網。到去年4月,發改委指出,新基建主要包括3方面內容:1)信息基礎設施、2)融合基礎設施、3)創新基礎設施。
這個調整代表,新基建已由尋求在個別領域突破,轉化成為中國經濟科技發展長綫戰略。第一方面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指5G、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是推動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工具。第2方面融合基礎設施主要指,深度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而形成例如智能交通、智能能源基建設施,講求的是大規模應用場景,建設智能城市。第3方面創新基礎設施,則是支撑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產品研製的基建設施,負責不斷創新持續發展。
事實上,對中國而言,新基建是推動社會轉型發展的下一步。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加大力度投資傳統基建。微軟創辦人蓋茨曾特別引述,他拜讀加拿大學者Vaclav Smil著作中的這項數據:中國在2011至2013年間使用了66萬億噸混凝土,比美國在整個20世紀所用45萬億噸都要多。現在大背景換成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國需要新一輪投資為未來繁榮奠基,以新基建為對象正合適。
另一方面,新基建亦有助排除部分中國經濟結構隱患。世界各國過去10多年來都寬鬆放水,大幅印鈔,但老百姓面臨的物價通脹並未隨貨幣供應激增,始終維持相對穩定,一大原因就是樓市與股市起了蓄水池作用,鎖住了相當部分流通貨幣。中國一二綫城市樓價10年間漲幅達到3倍以上,衍生出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而新基建體量巨大正好充當另一蓄水池,同時配合國內國外雙循環的新發展方略。
基建關乎國家未來競爭力,美國對中國戰略也許有所警惕,但是至今未有視基建為值得認真投資的國家大戰略。特朗普政府2018年曾發表綱要文件,提出推動包含5G、清潔能源、自動駕駛、修復老舊道路橋樑等範疇基建。然而聯邦政府只打算為這諸多項目出資2,000億美元,其餘一萬多億都依靠民間集資。基建特點是投資驚人且講長遠效益,而私人市場都是追求利潤的「聰明錢」不願擔大旗。如今特朗普離開了白宮,計劃幾成泡影。
美「聰明錢」迴避 黨派鬥陣礙發展
目前拜登拿中國來比較、敦促國會通過的基建項目,更只作為疫情救濟法案一環,可說不見得有雄心壯志。法案900億美元交通與基建相關撥款,逾半只是注入聯邦緊急措施署(FEMA)救災基金,僅280億撥入各個地方公共交通事業、110億用於改善機場和支援飛機製造商,推動美鐵(Amtrak)建設的更只有20億。
此外,美國黨爭與地方利益集團也在嚴重阻礙基建發展。例如,連接新澤西與紐約曼哈頓的北河海底鐵路隧道(North River Tunnels)年過一百,這條大動脈多年來飽受水浸腐蝕,有潛在災難風險;可是特朗普政府卻就興建新隧道,與紐約民主黨政府陷入僵局,哪怕紐約是特朗普老家。又例如,德州作為美國能源生產大州,電網卻獨立於全美並政出多門;當地近期雪災斷電,共和黨則一味指控民主黨推動的再生能源「沒力」。
由此可見,美國振興基建面臨小政府僵化、聰明錢迴避、泛政治化,以及民眾接受新事物速度等多種限制。美國就算在人工智能等個別新基建相關範疇科研領先中國,也很難像中國一樣容易找到大規模應用場景,把新科技迅速在民間普及,再爭取技術標準話語權。美國人連戴口罩都視為政治議題的時候,執政黨如說要斥資興建必須滿布監控設備的智能公路,在野黨與民眾又憑甚麼願意接受?
基建如滴水穿石 美怎「痛下決心」?
美國冷戰初期太空科技步步落後,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更把人送入太空,才逼得美國痛下決心超額投資,首先載人登陸月球;美國今天若真的要比試中國基建,或者必須首先遇上「蘇聯可能在太空向美國國土發射武器」級數的「驚嚇」才行。問題是,基建就如滴水穿石,一點一滴沉穩、微妙地改善着民眾生活,絕不會像太空發射一樣在國際間驚豔奪目。試問美國人會因為中國超級高鐵而感到害怕,放下分歧齊心推動美國基建嗎?
▲ 美國總統拜登拿中國來比較、敦促國會通過的基建項目,更只作為疫情救濟法案一環,可說不見得有雄心壯志。(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