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東涌河紅樹林生態遊 賞彈塗魚招潮蟹鹵蕨林
平時居住在港九市區,可能對東涌的印象仍只有機場、昂坪360及outlet。近年因為行山郊遊,也有更多人認識東涌炮台、東澳古道等行山熱點。原來東涌還有天然河川及紅樹林生態景點。綠色力量帶領我們來個輕鬆生態遊,欣賞不一樣的東涌風景。
東涌是香港最年輕的新市鎮,多年來不斷發展,區內的公屋及私人住宅、酒店等愈建愈密集,還有近年落成的港珠澳大橋及屯赤隧道,面貌一直改變。其實東涌仍保留珍貴的生態價值,值得市民關注。
東涌河有重要生態價值
香港河流之中,較為人熟悉的沙田城門河,東涌也有一條東涌河,不過兩者大不同。由環保團體綠色力量主辦、香港國際機場環保基金支持的《賞.識東涌河》項目,做了一系列生態調查及監察、導賞團及問卷等,讓東涌區居民以及港人,重新認識這條河流。
綠色力量高級保育經理呂德恒(Henry)稱,坐落東涌西南方的東涌河,其實相當威水:它被評為具重要生態價值河川,位於香港第二及第三座高峰鳳凰山及大東山河盆,由東西兩大支流交滙而成流入東涌灣。更是少數保持原始天然狀態的河流,由河源、河口至海灣皆未受破壞,僅下游一段因防洪工程被渠道化。
東涌河水質達「極佳」評級,記錄了23種原生淡水魚,當中包括稀有的北江光唇魚。河口一大片天然紅樹林和泥灘,有多種珍貴生物棲息其中,包括鱟、彈塗魚及招潮蟹等,部分更是此地獨有,具高度生態價值。
正值新市鎮進行擴展計劃,東涌西暫時不會進行填海工程,不過發展範圍與東涌河下游河段重疊。綠色力量發起是次計劃,與政府商討合作,希望減少工程對東涌河的環境、水質及生態影響。
天然河道被擴闊拉直
跟着 Henry由逸東邨出發,他先帶我們去裕東路馬路中央看看東涌河的西河。他說:「政府對待河流一向採取強行擴闊、拉直及石屎化的做法,雖然兩旁及河道中間種有少許植物,基本上已失去所有生態價值,嚴格來說已不是河,說是渠才貼切。」
沿着河川一直走,接近河口亦見差不多的做法。當中更加入了一些跌級,營造出如瀑布的水流效果,增加水中含氧量。不過卻為魚類及其他生物造成障礙,因此不見太多生物。將來復修計劃中,有望利用魚梯代替,令魚類更容易游來游去。
淡水魚物種豐富
村路兩旁都是私人土地,種滿果樹,亦有幾間零丁村屋,很大可能在等待收購。向石門甲方向走,會到達東涌河最下游部分。雖然河流沒宏偉壯闊的賣相,不過細心一看,倒是有很多發現。「河流幾乎是全天然的,完全沒經過任何修飾加工,因為河道不長,短小但相當斜,所以河床有不少石頭,河口泥灘也可見很多碎石。」
石頭及水流緩慢的深潭,製造出適合魚類棲息的環境,其中淡水沼澤更曾錄得罕見的弓背青和叉尾鬥魚,我們卻見到一堆烏頭BB。本港罕見的菲律賓枝牙蝦虎魚與稀有的北江光唇魚,則集中在中游。但因為截流至石壁水塘,部分河段水流較少,水生生物不算多。水面上亦有不少蜻蜓和豆娘飛舞,也是水質清澈的指標之一。呈金屬色的身軀拍起藍綠色的飛翼,姿態優美。
東涌河口泥灘看生物
沿東澳古道方向走,會經過歷史古迹侯王宮,以及剛翻新了的東涌區康樂中心。這個遊樂場有球場、兒童遊樂設施,更有一片面對大海的草地,更不時見到飛機升降,風景極好,絕對是東涌秘景之一。
經過已修葺的候王橋,正式到達了東涌河口。拍攝當日正值潮漲,因此不見平時常見的泥灘面貌。這兒可見鳳凰山,在新建的居屋之間的空隙,亦可窺見大東山的尖端,面前還有昂坪360纜車作背景。偶爾有一隻隻小白鷺飛過,是市區難得的清新風景。
因為潮漲關係不能下灘去觀察,單是在步道上,也能看見不少生物,更不用弄濕鞋子。東涌灣有齊全港6種招潮蟹,躲在樹根附近及石縫間蠢蠢欲動,只要夠細心就可輕易看到。在遠處扁平的泥灘,更有多條彈塗魚在彈跳。平時也常見鱟,不過當天卻沒有發現。生物都像有保護色不易被察覺,如有心觀賞,建議可帶備望遠鏡。
細分5種紅樹林
Henry也教導我們去分辨紅樹林植物:「香港有8個不同品種的真紅樹,單是這裏已經佔一半。最常見有俗稱水筆仔的秋茄樹及木欖,因為在這些惡劣環境生長,因此以胎生種子來播種,形狀一條條如長豆及秋葵般。海漆樹葉為克服鹽份會變黃甚至變成紅葉,不過欣賞紅樹記得眼看手勿動,因為海漆有一個別名『Blind-your-eye』,折斷葉子會有白色乳液流出,液體有毒會刺激眼睛及皮膚。」
這裏另一種必看植物為鹵蕨,在一間私人的村屋前,可見一片很大可能是香港面積最大的鹵蕨林。Henry說:「鹵蕨是香港8種真紅樹品種中,唯一不是樹的紅樹,甚至有人不認為它屬於紅樹類,很有爭議性。這種蕨類植物,能適應紅樹林的鹹淡水環境。你看它如燒焦枯萎般的葉端,其實是孢子,賣相很獨特。」
為期3年的《賞.識東涌河》活動已到了尾聲,不過市民也可以去東涌灣自行觀賞。趁着發展工程仍未正式動工,要把握機會認識已買少見少的自然美景。
﹏﹏﹏﹏﹏﹏﹏﹏﹏﹏﹏﹏﹏
賞.識東涌河
網址:www.greenpower.org.hk/tcriver
作者、責任編輯:張頌婷
▲ 東涌河河口一帶有不少船屋,遠處可見興建中的機場第三跑道。(綠色力量提供)
▲ 東涌侯王宮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廟內有一枚清乾隆年代的古鐘,屋脊上亦有清代石灣陶器。(綠色力量提供)
▲ 早前曾舉行公民科學家紅樹林搜查,邀請研究生尋找當中的生物。(綠色力量提供)
▲ 綠色力量呂德恒帶領記者細賞東涌河紅樹林,發掘有趣動植物及生態。(綠色力量提供)
▲ 以往只有米埔才可見的青彈塗魚,其實亦棲息在東涌灣。(Tommy Hui攝)
▲ 相中的麗彩擬瘦招潮蟹以及擬屠氏招潮蟹,都是較罕見的品種,可以在東涌灣找到。(綠色力量提供)
▲ 西河一段已被完全拉直,更埋藏在馬路中心,生態價值近乎零。(綠色力量提供)
▲ 東涌河其貌不揚,卻是香港少數未經開發的自然河道,相當珍貴。(綠色力量提供)
▲ 本來只於珠江口一帶發現的大鱗鰭蝦虎魚,曾在東涌河出現。(Tommy Hui攝)
▲ 這兒一帶亦是斑灰蜻的出沒之地,屬於易危品種。(綠色力量提供)
▲ 一大片的鹵蕨林甚為壯觀,觀賞時不宜下林以免破壞生態。(綠色力量提供)
▲ 木欖的花托帶紅色,單寧含量高,以往更常被用作染料使用。(綠色力量提供)
欄名 : 本地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