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領域排擠華 美反變孤家寡人?

評論 2021/05/24

分享:

分享:

航天器高速進入大氣層,高熱襲來!火星大氣卻非常稀薄,降落傘效果大打折扣;地球與火星通訊單程時延18分鐘,倘這一刻出了事,也只有天知道。但「天問一號」着陸器還是平安度過了這「恐怖9分鐘」降落歷程,順利帶着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火星。

由嫦娥五號從月球採壤返回,到天問一號成功落腳火星,中國航天近期接連取得重要進展,美國輿論看着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出現了一些反思聲音。

天問一號登火星 繞落巡一步到位

天問一號技術雖與美國還有差距,但勝在一次過做了美國25年的事。美國航天器1971年首次成功進入火星軌道、4年後首次降落火星,再到1996年才有首輛火星車,天問一號卻把「繞、落、巡」一步到位。

美國太空作家和學者戈斯瓦米(Namrata Goswami)形容,這說明中國太空探索能力已跟美國並駕齊驅,成為太空領導角色的替代選擇。緬因州參議員安格斯金(Angus King)更說:「這登陸印證了我們(美國)已不再(獨自)擁有太空(we don't own space anymore)。」

美國人的心煩不止於此。天和核心艙4月升空後,中國天宮太空站建設密集式發射陸續有來,今明兩年按計劃共有11次,火速建成太空站。另邊廂花了10年建造的國際太空站,最快2024年底再見。俄羅斯指,國際太空站老舊有隱患,或否決美國提出延長使用至2028年。

中俄共建月球科研站 美自我孤立

俄羅斯已有計劃將太空站的備份艙段發射上天,撇開美國自成一家,但考慮到俄財政條件,最終與中國合作比獨立營運似乎有更大機會成事,天宮太空站屆時會如虎添翼。美國至今沒有在地球軌道另建太空站計劃,恐成孤家寡人。中俄4月更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共建月球科研站,並向其他有興趣國家開放。

美國一直在太空領域故意排擠中國。前眾議員沃爾夫(Frank Wolf)提案2011年獲國會通過,歧視性地明文禁止美國太空總署與中國技術交流。歐洲太空總署前一年原表示,準備邀請中國加入國際太空站,自然也沒法成事。

但事實證明,「沃爾夫條款」非但未能遏制中國航天技術發展,更無法阻止美國盟友與中國展開太空合作。天問一號任務即有歐洲太空總署,以及法國、奧地利、阿根廷航天部門參與,這四方標誌都清楚印在火箭整流罩上。

多國更排隊希望將實驗放上中國太空站。中方與聯合國早在2019年已從27國42個方案中,選出9個作為中國太空站首輪合作項目,涉及包括歐洲、俄羅斯、日本、印度、中東,以及拉美等17國共23家實體;美國團隊方案落選。

美國對中國太空站計劃的「酸葡萄」心態,顯出美國人沒有競爭策略的無奈。將天和核心艙送入軌道的中國火箭正常返回大氣層,被美國炒作成「失控墜落」,好像他們從未發射過不可重用火箭似的。美國對中國已用完的天宮一號、二號太空實驗室也是這麼做,更反映了他們的心理陰影:美國嘗試為其未用完的首個太空站挽回軌道失敗,天空實驗室(Skylab)1979年失控墜入大氣層,成為經典案例。

美走舊路遏華 恐失太空領導地位

美國人也未嘗不知道自己所處的不利位置。美國輿論評述中美太空計劃時經常提到,美國政策經常因為政府換屆而左搖右擺。美國原本提出2020年載人重返月球,但重型火箭「星座計劃」(Constellation Program)在前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任內因預算問題半途而廢。現任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現在雖然支持「阿耳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繼續,目標2024年載人登月,但新的重型火箭項目「太空發射系統」(Space Launch System,簡稱SLS)最快今年底才會首飛,而第3次發射即是載人登月,計劃可信性存在不少疑問。

反觀中國太空計劃,《華爾街日報》形容就如5年經濟規劃一樣精確縝密,而事實上其時間跨度還要長得多。中國載人航天計劃1992年建立,已定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載人上太空,第二步掌握出艙、對接等技術,第三步建立太空站。現在接近30年過去,正正走到最後一步,大計實現就在眼前。

時間不等人,拜登可說正面臨抉擇:是要繼續試圖短綫拖慢中國、冒上長綫自我孤立風險,還是以正面心態與中國在競爭中合作,以多邊機制規範包括中國在內各方太空行為,同時確保美國能夠分享成果。

中國太空雄心明顯不以美國意志為轉移,美國如繼續走老路,太空對美國也只會變得凶險。參議員安格斯金比喻,船隻迎頭相遇都會轉到右邊經過對方,有標準才不會產生混亂,對誰都有好處。

中美合作建機制 利管控太空衝突

喬治城大學學者、美國太空總署前研究工程師丹尼爾(Matthew Daniels)亦稱,美國維持現時政策恐會失去太空領導地位、錯過獲得中國太空戰略信息的機會;若想更大程度參與制定國際規則,並管控太空衝突風險,就要縮小與中國的隔膜。「如美國和中國都在2030年代經營月球基地,雙方至少也會希望建立緊急情況互助機制,這樣需要雙方有共同行動的技術經驗。」

其實,歷史說明美國與中國太空合作並不「離經叛道」,美國當年登月後一直有和對手太空合作的傳統。美國阿波羅與蘇聯聯盟號飛船1975年對接,冷戰雙方航天員握手擁抱;美國穿梭機90年代載人登上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即使俄羅斯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美俄國際太空站合作也沒有終止。

只是,美國近年看來正朝相反方向而行。美國雖邀請俄羅斯加入阿耳忒彌斯新登月計劃,卻只想安排對方製造氣閘艙這一周邊模塊,結果遭俄羅斯以「太美國中心」為由拒絕,並將之推向中國。拜登政府有否勇氣和政治能量去改變?

中國航天近期接連取得重要進展,「天問一號」成功落腳火星,印證中國太空計劃「三步走」戰略,正走到最後一步,大計實現就在眼前。(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