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港發展電商 具物流基建優勢
過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各地消費者留家消費形成「宅經濟」,加速了全球電子商貿業務的發展,傳統的零售商和貿易商亦紛紛轉型,進攻電商市場。面對這個龐大且急速增長的市場,香港電商應如何把握機遇?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向業界了解本地電商行業的市場趨勢,有受訪的業界人士表示,近年中美貿易摩擦間接促進了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另外,香港具備完善的物流方案和基礎設施,為本地電商帶來獨特的優勢。除了美國市場外,港商亦可特別留意東南亞和粵港澳大灣區的電商市場潛力。
中美貿易摩擦 反促電商發展
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市場之一,談及近年美國電商市場的發展,有受訪業界人士提到:「2016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推行『321法案』,將每人/每家公司每天可免關稅進口貨品的最高價值從200美元增至800美元,使大部分電商貨品可以免關稅進入美國市場,跨境電商受益匪淺。而近年中美貿易摩擦主要針對企業對企業(B2B)的貿易,對跨境電商零售(B2C)影響有限。」
事實上,近年愈來愈多電商積極投身於美國市場,特別是內地電商在美國電商平台的佔比日益提高。有受訪者表示,傳統製造商的毛利率不高,跟美國入口商議價的能力亦十分有限,一旦增加關稅對他們影響很大,甚至變得無利可圖,所以近年不少傳統廠商和賣家轉型做跨境電商,直接面對消費者,利潤空間較大,定價的彈性亦較高,另外亦有助建立及推銷自家品牌。
展望將來,業界認為港商在東南亞市場會有一定的發展,但須留意市場定位可能與傳統歐美市場不同。歐美消費者追求中高端商品,在東南亞市場則各類平價商品比較受歡迎。例如,新加坡知名電商平台ezbuy於2010年成立時,以代購業務為核心,主要從淘寶代購產品到東南亞市場,至近年才轉型為全球購物平台,成為東南亞最大跨境電商之一。
發展東南亞 宜對準中產客群
由此可見,東南亞消費者對內地出口的商品需求龐大,然而當地電商通常直接於內地採購,毋須透過香港轉口到東南亞市場。近年內地與東南亞電商生態亦加速融合,阿里巴巴集團收購東南亞電子商務巨頭Lazada集團的控股權、騰訊則收購「蝦皮購物」(Shopee)的母公司冬海集團(Sea Group)。
而本地跨境電商在東南亞市場售賣的貨品,則主要為較高價的電子產品、服裝、化粧品、健康食品等,港商應對準東南亞中產消費市場。現時,中國內地對於空運電池有相當限制,故電子產品往往先陸運到香港,再以空運形式轉口到其他市場。
另外,有受訪的業界人士提到,香港物流公司具備豐富經驗,完善的物流方案和基礎設施亦為本地電商帶來獨特的優勢。另一方面,香港與多個貿易夥伴已經建立良好的對外貿易關係,加上獲國際認可的貿易制度,經香港轉口的貨物清關較容易。
業界人士又認為,中國內地市場的競爭激烈,港商在東南亞市場的發展空間較大,當中可以優先發展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市場。印尼、菲律賓市場規模龐大,但同時挑戰亦較大,港商須多留意有關的電商政策、物流狀況、清關問題等。
大灣區支援政策 應加強推廣
至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業界期待有更多支援香港電商進入內地市場的政策出台,有受訪者表明:「內地電商可能受惠於地區政府不同形式的支援政策,近年的業務發展一日千里。」可惜,大部分港商難以掌握相關資訊,業界期望政府可以提高透明度,加強推廣現有對電商的支援,例如集中資源並針對性地宣傳某一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優惠政策,令港商更容易了解當地的市場環境,以及如何應用相關的支援政策,下一步則可進一步完善政策以加強支援港商。除此之外,可以在物流政策着手,例如推出進口電商稅務優惠、簡便通關、進一步簡化「三單對碰」(即定單、支付單和運單信息的校驗和比對)等。
最後,有受訪者提醒有意開展跨境業務的港商,現時大部分電商平台仍然以本地電商為主,8成業務來自本地,跨境電商只佔約20%。畢竟跨境貿易有其局限,例如部分商品如食品可能受進口管制,港商須做好準備。
撰文 : 馮凱盈 香港貿易發展局經濟師(亞洲及新興市場研究團隊)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