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反覆無故出現驚恐突襲 患驚恐症影響日常生活
早前藝人余文樂透露曾因工作壓力患上驚恐症,突然在飛機上覺得害怕,並感到呼吸困難;前港姐李珊珊也表示與驚恐症搏鬥長達8年之久,驚恐症是否城市人容易患上的疾病?心理輔導學家余鎮洋,教我們了解何謂驚恐症及驚恐突襲,並提供紓緩方法。
現今社會壓力無處不在,遇上生活、工作及家庭等問題,很多人不時也會感到驚慌、憂慮,那是否就等於患上了驚恐症?註冊心理輔導學家余鎮洋(Isaac)稱,在心理學上,驚恐症屬於焦慮的一種,不過還細分驚恐症(Panic Disorder)、驚恐突襲(Panic Attack)及恐懼症(Phobia)等不同範疇。
驚恐突襲症狀多
Isaac表示,原來全球有多達3成人曾經歷過驚恐突襲,但確診患上驚恐症的人,卻只佔人口的1% - 2%。「心理學認為,在沒有先兆之下,突然有一股強烈的恐懼或強烈的不適,在短時間內,出現心跳加速、呼吸短促或透不過氣、頭暈、流汗、發抖顫慄、胸部疼痛或不適、噁心、冷顫、感覺麻痺刺痛、害怕失控制、覺得『快要發瘋』甚至害怕即將死亡等反應。只要有以上4項症狀,即代表驚恐突襲。」
一般人在首次驚恐突襲發作時,以為自己身體出現狀況及問題,定會感到憂慮。求醫後做足檢查,卻發現一切正常,令當事人更加擔憂害怕。因為怕再度發作,而影響到原本的日常生活習慣,如避開某地方、暫停做某些活動等,甚至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這種不能預知、甚至沒有原因的強烈恐懼,就是驚恐症的開端。
因此有些人可能只試過驚恐突襲,卻未必一定會患上驚恐症;而且一般人不會在同一年發生第二次驚恐突襲,所以不用過於緊張。而因為特定原因而產生驚恐及懼怕感,如幽閉恐懼、廣場恐懼及社交恐懼等,則視為恐懼症的一種,本質上跟驚恐症不同。
舊創傷致驚恐症
Isaac認為,驚恐突襲就如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心理學中有一個『戰或逃理論』,在原始時代人類面對洪水猛獸,就有種與生俱來的危機意識,因此會有心跳及呼吸加快的備戰狀態。今時今日我們感到壓力時,亦有相同的反應,但如果身體應付不來就會失控,甚至出現驚恐突襲的徵狀。」
在他的臨床經驗中,發現不少人因為過去經驗而導致驚恐症。「例如曾經歷過創傷事件,未必一定關於死亡,可能是關係及情感上的創傷,如分手、離婚,又或是來自童年陰影、工作及家庭的壓力。當時沒有經過正面處理,將當下感受遏抑,在自我防衛意識薄弱的時候,尤其在重臨舊地時,勾起傷感回憶,發生驚恐突襲。」
反覆來襲極困擾
不少研究發現,女性患者比起男性多出兩倍,Isaac卻覺得因為女性比較正視情緒及表達,而男性可能少作求醫有關。任何年齡的人也會患上驚恐症,他也遇過患病的DSE考生,主要以20多歲年輕人居多,在33歲前病發率亦較高,有機會是因為初出茅廬面對壓力而不懂應付。亦有些患者可能有慢性疾病、或是家族病史引起。
如無緣無故重複出現驚恐突襲,次數頻密,因害怕驚恐突襲而開始改變日常習慣,干擾到正常生活。甚至出現生理上的問題,如失眠、欠缺胃口,社交及工作亦受影響,就要立即求醫或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來襲時深呼吸紓緩
很多時在電影中見到有人氣喘窒息,會用一個紙袋幫助呼吸,原來並非是為了吸入更多氧氣或二氧化碳,而是讓患者視覺上見到紙袋一脹一縮,自己仍然有呼吸,令情緒穩定下來,但卻並非最好的解決辦法。
Isaac教我們使用一個「接地技巧」,是源自靜觀的方法,透過五官來進行。口訣為「54321」,用眼睛望5件物件,並在心中默念物件的名稱、用手去觸摸4件物件、用耳朵辨識3種聲音、用鼻聞兩種氣味及用舌頭去感受一種味覺。這方法令人的思想回到現在當下,穩定非理性的自己。
而最簡單及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控制呼吸。他說:「很多人也不懂得深呼吸,其實中間要停頓,呼出的時間比吸入更長,可以謹記吸氣4秒,閉氣停住7秒,然後才呼氣8秒。這樣才能夠調節及掌控呼吸,讓情緒慢慢冷靜下來。不需要任何道具,而且人人能做,亦是最重要的方法。」
長遠而言,驚恐症也可以根治的。Isaac說生活工作平衡是相當重要,花多點時間發掘興趣及做運動,在重大壓力下也懂得如何去應對。對於過去經歷過創傷的人,如果直到現在仍影響生活、工作及睡眠等,就一定要正視,主動尋找心理輔導及精神科醫生求助,得到藥物或認知行為治療。「時間不會沖淡一切,反而會變成一種遏抑,因此一定要解決及處理。」
﹏﹏﹏﹏﹏﹏﹏﹏﹏﹏﹏﹏﹏
圖片:iStock、經濟日報資料室、精神健康基金會
作者:張頌婷
責任編輯:周美好
▲ 驚恐症患者會突如其來並在毫無先兆之下,心跳急促、呼吸困難等,嚴重影響生活。
▲ 深呼吸是紓緩驚恐突襲的最佳方法,可謹記吸氣 4 秒,閉氣停住 7 秒,然後才呼氣 8 秒。
▲ 李珊珊於 2019 年才公開患上驚恐症,甚至覺得自己在瀕死邊緣。
▲ 驚恐突襲其實相當普遍,只要不是重複出現,就不用太過擔心。
▲ 註冊心理輔導學家余鎮洋稱,近年開始有人自覺患上驚恐症,而前來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