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藝術家王天仁「種問號」 「M+敢探號」遊走社區和校園
本地藝術家王天仁不愛待在工作室埋頭苦幹,他身兼教育工作者、電視節目主持人、區議員,口頭禪是「點解唔得?」
這兩年他進駐流動創作教室及展覽空間「M+敢探號」,藉這特製拖車把他種種「Yes but why?」的思考帶進校園和社區。
對他而言,藝術家投身教育多少是社會責任。不少人經常抱怨本地藝術圈發展不足,「那我們有否親自落場推動呢?」他引用日本電影《戀上春樹》的橋段為喻:「你今日做的事(種樹)不是為了你或我們,是為了50年後砍伐這棵樹的人。」
「三行佬式」創作 以手代口發問
M+自2016年起委約不同範疇的本地創作人參與「M+敢探號」校園外展計劃,共同構思專為學校師生及公眾而設的主題展覽及教學活動。去年更首次與小學師生合作,讓創作人與小學生交流對話。
自藝術系畢業後即從事藝術教育的王天仁,就回想過往於畫室工作與小學生相處的經歷。「我最想保留他們心中的『問號』,以及探尋是甚麼經歷,令他們愈大愈覺得一些事情不可行。」這股好奇心與想像力對大人同樣重要:「世界進步的原點來自人的好奇心,現在我們對社會的『問號』不夠,就更要有人開始種返些『問號』出來。」
於是他便將「M+敢探號」的展覽命名為「拾萬個為甚麼?(Yes but Why?)」,鼓勵大家一邊提問,一邊落手落腳來「回應」,隨自己的想法發展出與別不同的方案。「拾」象徵用雙手摸索事物,就像王天仁認識藝術的過程,小時候從填色冊開始,到大學機緣巧合,動手用木卡板製作雕塑畢業作品,現在則與電鑽、積梳和磨機為伍,揣摩出「三行佬式」的創作方法。
他指出中小學教師所教的多數是平面藝術,而普羅大眾則習慣了滑手提電話和平板電腦,「所以他們很需要立體創作,加強雙手的訓練,顧及更多材料和工具,觸類旁通地認識空間、結構和物料等,或會有更大成功感。」
鈴鼓電鑽 引人思考是噪音抑或音樂
這次展覽內容隨藝術家及學生的參與而不斷演變,藝術家更邀請「聲音掏腰包」、「深食」和「東西建築」等不同創意界別的團體,成為學習夥伴,與觀眾一同探討與生活密切相關的題材:聲音、飲食和建築,藉此反思我們由來已久的習慣:從何時起聲音變成指令?吃進肚子的食物從何而來?一百年後會用甚麼餐具?建築除了穩固和住人,還應有甚麼要求?
王天仁強調自己的教學並非由上而下,反倒是學生激發他的創作靈感去重新思考「學習」是怎樣的一回事,就像展覽的其中一件新作《鑽鈴鼓》。「我曾經拿出電鑽,小學生會下意識退後掩耳,覺得它會好嘈。如果它不再是工具,加上樂器,那它發出的是噪音或音樂?」
他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為小學生清晰規劃流動展覽的布局:車內為觀賞空間,左面擺放作品,右面是他為學校工作坊悉心選擇的工具及素材;而車外則是互動空間,讓觀眾在貼紙寫上他們對日常事物的疑問,並貼在車身。
之前疫情讓學校停課多時,公眾活動也得取消,「M+敢探號」未能出動,他就以其作品為基礎創作一系列短片,於網上平台與觀眾分享計劃的內容。例如他一人飾演多角,參與一場天馬行空、答案出人意表的「問答比賽」,以及邀請4位小學生光臨「餐廳」,與他共享一場不尋常的用餐體驗。他更用短片回應「洗手」及「社交距離」等話題,並徵集大家的創意奇想,鼓勵人在生活受限制的情況下,也動動腦筋實踐創意,思考「為何需要藝術?藝術有何用?」。現在「M+敢探號」再次啟航,觀眾終於可以一睹實物。
---------------------------------
構思過程像登上月球
「M+敢探號」的名字源於太空探測車,其敢於冒險的精神與曾創辦藝術實驗空間「合舍」的王天仁一拍即合。「名叫『敢探號』嘛,既然有人給我一架穿梭機,支持我上月球,難道不去嗎?好玩在他們不是光為了展示完成品,這沒甚麼意思,很難得有機構願意一齊落水,參與一場沒有既定準則的學習經歷。」
策劃一場教學實驗的人,自己也要先學習,M+教學及詮釋助理策展人楊柏匡(Dicky)指:「王天仁經常到學校舉辦工作坊,是教師和學生都耳熟能詳的香港藝術家,而M+與他也好想藉此合作打破師生眼中認為他是『環保小先鋒』和『社區有心人』的一貫定義,故此要不停掘,打爛沙盆璺到篤,梳理他的創作歷程及理解他創作上的核心,甚至認識他學生時代有關學習的故事,嘗試一起構思最適切的展覽框架及內容,以準確地呈現他創作上的巧思及手法。」
王天仁則形容過程像「扭毛巾」:「扭到最後就是精華。」
---------------------------------
木雕將精神流傳
王天仁曾創作過不少趣怪的大型卡通木雕,簡單直接,旨在傳遞幽默及童趣。這次的作品相對輕巧細小,他希望簡化當中的結構和技術,讓觀眾聚焦在物件之間的矛盾,啟發他們對不同主題的思考。但不變的是,他依舊選用毫不起眼、甚至不能長久保存的物料,體現出他一貫的藝術觀。「好多人不知道我會將材料拆散,又變成下件作品。流傳的是精神不是物件,作品只是媒介,已經完成使命,就像種樹的道理。」
﹏﹏﹏﹏﹏﹏﹏﹏﹏﹏﹏﹏﹏
「M+敢探號2020-21」--公眾展覽
日期:即日至11月下旬
時間:星期五1pm-6pm;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2pm-7pm
地點:西九文化區Harbourside Deck
費用:免費
網站:可留意網站最新公布:www.mplus.org.hk/rover
作者:梁雅婷
責任編輯:何小雲、李越樺
▲ 為本屆「M+ 敢探號」構思主題展覽和教學活動的本地藝術家王天仁。(M+提供)
▲ 本地藝術家王天仁邀請公眾寫下他們對生活的疑問,車廂外提供貼紙及收集箱,收集公眾的回應。(梁譽聰攝)
▲ 藝術家助理為公眾提供導賞,介紹M+委約藝術家王天仁的作品《拾萬個為甚麼?》。(梁譽聰攝)
▲ 停泊在西九文化區海濱平台的「M+ 敢探號」,觀眾的疑問會被張貼在車身。(M+提供)
▲ 王天仁善於用木材創作,他將木板裁成手掌的形狀,固定在現成的食物夾製成《一隻手拍得響》。(M+提供)
▲ 《鑽鈴鼓》由電鑽、木及鈴鼓組成,啟動電鑽時,鈴鼓就會發出聲音。(M+提供)
▲ 王天仁利用足部按摩毯和木製成《怪提琴》的琴身,以不求人作為琴弓。(M+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