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先買後付」興起 衝擊傳統支付市場
來到9月,市民已陸續領取首期電子消費券,不少店舖也鼓勵顧客使用消費券後,用信用卡分期繳付餘額。近年與信用卡相似、具備「分期」和「先使未來錢」元素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支付模式興起,早為透支消費提供另類選擇。「先使未來錢」的方式百花齊放,對借貸市場、零售業,以至消費者,是福還是禍?
先消費、後付款,對港人來說並不是甚麼新鮮事。日常在商店購物,不少市民也慣常使用信用卡消費,讓自己可以稍後找數,兼賺取積分。
新興的「先買後付」,其操作與信用卡相似,消費者只要預先向「先買後付」服務供應商註冊,綁定銀行帳戶後,於商戶消費結帳時,選擇用平台付款,便可選擇在若干時間後才找數,又或將簽帳分拆成數期還款。
多標榜免息 逾期還款罰額低
當消費者選擇分期,又或未能按時繳清貸款,信用卡和「先買後付」的分別便更為明顯。
提及分期,發卡銀行的信用卡簽帳分期計劃,一般每月需要收取貸款額約0.15%至0.3%左右的利息或手續費;相比之下,盡管各個「先買後付」服務供應商的條款不盡相同,但它們大多標榜免息、免手續費。
另外,用戶若未能按時償還貸款,發卡銀行會收取年利率達30%以上的高昂利息,而新興的「先買後付」平台,則一般會先收取金額較低的定額罰款或手續費,而費用亦多設有上限。
向商戶收佣 助減網購棄車率
「先買後付」平台對用家信貸評級的影響較小,也是吸引消費者的原因。相關平台就消費者的消費批出貸款,只會向信貸評級機構作其他信貸查詢(soft inquiry),查詢姓名、電話、地址等個人資料,不會留下查詢紀錄,更不會影響評級。
「先買後付」平台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向商家收取交易金額的指定百分比作為佣金,而這個百分比往往較扣帳卡和信用卡機構所收取的為高。
「先買後付」提供快捷、靈活的支付模式,有助減低網購棄車率,從而增加銷售額,是商家願意付出較高佣金的原因。有新加坡「先買後付」平台曾透露,商戶啟用其服務後,營業額和每宗交易金額分別平均增加17%和30%,不少國際品牌和電商平台如Burberry、Sephora等,均已接受「先買後付」。
疫情帶動增長 挑戰信用卡地位
「先買後付」最先在歐洲、美國和澳洲等地興起,而新冠疫情爆發促使電子商貿大行其道,進一步帶動「先買後付」市場增長。根據Worldpay的數據,2020年「先買後付」方式佔全球電子商務交易的2.1%,在歐洲佔7%以上,澳洲市場更佔10%,而其所吞佔的,大部分是信用卡、銀行轉帳等傳統支付方式的市場。
這些「先買後付」服務初創當中,以瑞典的Klarna、澳洲的Afterpay,以及美國的Affirm為領頭羊,挑戰傳統支付模式。這股浪潮亦引起其他支付服務供應商的興趣,美國移動支付服務商Square近日宣布,斥資290億美元收購Afterpay。
在香港,也有兩間新加坡平台攻港,均提供購物消費3個月免息分期的服務。
易高估負擔能力 墮債務漩渦
惟消費者須注意,「先買後付」本質就是借貸,稍一不慎便容易墮入債務漩渦。「先買後付」將原本一筆大額交易分期,容易製造假象,令消費者高估個人負擔能力,購入非必要的奢侈品,又或不知不覺下簽下多筆分期帳單,累積債務至無法承受水平。
再者,「先買後付」平台審批時未有對消費者進行信用背景調查,當經濟低迷時,部分使用「先買後付」的消費者將會成為首批無力償還債務的人。
澳洲證券及投資事務委員會2019年的調查顯示,每5名使用「先買後付」的消費者便有一名未能準時還款;為了償還「先買後付」的貸款,兩成受訪者需要減少購買必需品,另有15%要額外借貸。
各地監管將至 影響視嚴厲程度
隨着「先買後付」愈來愈受歡迎,其潛在危害引起世界各地監管機構的憂慮。英國政府今年2月宣布,將會立法把「先買後付」的免息借貸納入監管,服務供應商必須在審批前檢查客戶的負擔能力;至於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阮國恒早前撰文指出,這類平台不一定受監管,提醒使用者留意其有否提供適當保障。
由此可見,「先買後付」模式在信貸審批上的原有優勢,或將在國際新一輪監管法規下消失。至於監管的具體影響,需視乎最終出台的措施有多嚴厲。
「先買後付」的支付模式在疫下加速發展,與信用卡、扣帳卡等傳統支付模式一爭高下。商戶可考慮引入「先買後付」服務,保持市場競爭力,惟對消費者來說,無論選擇甚麼付款方法,消費時也需衡量個人財力,養成理財習慣,勿做「大花筒」。
▲ 「先買後付」模式興起,吞佔信用卡等傳統支付市場,惟消費者須注意,稍一不慎便容易墮入債務漩渦。(資料圖片)
欄名 : 評論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