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TALK」出子女鬱結 減自殺風險
本港去年整體自殺數字雖下降,但青少年自殺卻有大幅上升趨勢。疫情令青少年抑鬱問題加劇,而他們又較難控制情緒,家長和教師要多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以愛心關懷,並作出適當輔導,解開他們心裏鬱結。
疫下青少年 抑鬱自殺率大增
港大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日前公布去年本港自殺數據,估測自殺率為12.1(即每10萬人中,有12.1人自殺),比前年13.1為低,但15歲以下青少年的自殺率,卻由前年0.7幾乎倍增至去年的1.3,尤其值得關注。
事實上,疫下世界多地青少年自殺個案大增,例如澳洲梅鐸兒童研究所調查顯示,五分之二青少年出現抑鬱徵狀,五分之一人有自殺念頭;維多利亞州因多次封城,過去半年的青少年自殺率較去年同期急升184%。
美國疾控中心指,今年2至3月間,少女疑因企圖自殺而被送往急症室的個案,按年升50%。日本去年青少年因自殺身亡人數多達499人,比前年增加25%。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USF)兒童精神病學家Kristopher Kaliebe認為,青少年自殺與校園欺凌、學業成績欠佳和家庭問題有關,而疫情令問題變得嚴重。首先,疫情迫使學校停課,改上網課,學生未能適應,以致成績倒退。再加上父母疫下失業或擔心飯碗不保,令家庭面對經濟壓力,可是學校停課,無法向老師或同學傾訴,倍感孤立無助。疫下青少年有更多時間上社交媒體瀏覽解悶,每當看到別人炫耀疫下過得怎樣奢華,更感到自卑,令抑鬱變得更嚴重。
減看社媒 免「人比人比死人」
USF另一位專家Leigh Ruth從生理角度解釋,青少年正值青春期,賀爾蒙轉變會加劇自我厭惡和焦慮,而腦部專責情緒的邊緣系統區在青春期特別活躍,但負責控制情緒的前額葉皮質要到20多歲才開始發育成熟,令他們難以控制衝動情緒。
因此,USF學者建議家長應限制子女瀏覽社交媒體時間,以免因攀比而令抑鬱情緒加劇,一時看不開而萌生自殺念頭。
關愛分享心事 留意行為情緒
要預防青少年自殺問題,最佳方法是及早偵測孩子行為是否有異,這有賴家長和教師的關懷。家長應每天抽時間與子女閒聊,了解他們在校園開心事和不如意事,讓他們感到受關懷而願意暢談。當子女主動求助時,切勿指摘,而是應以「TALK」4大原則(見表)來處理。
雖然目前學校面授課堂僅半天,但教師應細心留意學生情緒,當發現行為有異,應鼓勵他們打開心扉,向老師或同學傾訴心中鬱結,學習情緒管理。教師亦可參考日本的法,當地有專家編纂出「身心狀況風險評估」的自殺篩查工具,學生只需回答11條問題,便可幫助教師辨識學生有自殺風險因素,從而建議學生尋求心理輔導。
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易衝動,需要找人傾訴,家長、教師和同學應耐心聆聽,並用愛心和正能量引導青少年勇於面對逆境,珍惜生命。
▲ 青少年正值青春期,情緒較多變,家長、教師可多予關懷,以正能量引導他們珍惜生命。(資料圖片)
撰文 : 黃清輝
欄名 : 港是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