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大亂 滯脹苦日子不遠?

評論 2021/10/11

分享:

分享:

過慣窮日子,過富日子易;過慣富日子,要過窮日子自然很要命,世界現在恐怕就是這樣。我們過慣的生活都是由數十年來迅速全球化塑造而成,今天世界供應鏈瀕臨崩潰,原本唾手可得的東西赫然遙不可及。這更可能只是煩惱的開始,因為經濟滯脹「完美風暴」正在形成,物價急升而增長停滯,對民眾和執政者都是大考驗。

這場完美風暴,中歐美因素齊齊聯動,共通點就是大家供應鏈都出了問題。

內地限電影響工業 物價續漲

中國近日談論得最多的短缺肯定就是電,衝擊的不只民生,還有環球宏觀經濟。內地煤碳供應緊張,煤價超過了電價,令發電廠不願蝕本發電之餘,政府更大力執行能耗雙控政策,控制能源消耗強度和消費總量,減少排放,不少省份繼而出現限電。

限電勢會衝擊工業生產,導致下游物價上漲,而中國通脹壓力本已不小。新冠疫情以來大宗商品價格急升,原材料價格走高,加上工廠定單因為東南亞疫情回流中國,供給側與需求側前後夾擊,8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升幅創13年最高;作為世界工廠,這預示了本國和海外通脹皆會升溫。

英歐能源危機 美物流大阻塞

那邊廂,英國同樣正在飽受缺乏能源之苦。油站無油,汽車跑不了,民眾工作出行都亂了。只是他們缺的事實上並非汽油,而是人手。英國脫歐後,原本2.5萬東歐人為主的歐盟貨車司機待不下去,連計本國老司機退休、疫情影響新人入行培訓過程等等,目前運油和運貨車司機缺口估計達10萬個。

除了貨車司機,英國肉類加工工人同樣短缺。而且能源價格上漲,也衝擊了屠宰和食品包裝所用二氧化碳供應,導致肉類和烘焙產品皆缺,市場貨架空空如也。

歐元區能源危機則怪氣候變化。上個冬天不尋常凍到4月,令天然氣春夏補充季節縮短,再碰着俄羅斯供應因政治和技術原因受阻,加上大氣異常平靜,發電風車停轉,結果近日入秋天然氣需求激增,推升9月通脹至13年高。

美國自然也沒法在供應鏈大亂下獨善其身。疫情居家刺激民眾網購消費,進口美國貨物大增,惟航運、港口、海關、貨車物流效率皆因疫情降低,大阻塞造成洛杉磯、長灘等港口外每天都有數十大貨輪拋錨,等待泊岸卸貨。貨櫃因此也無法及時回到亞洲貨物生產地,使得一櫃難求,航運價格由典型的2,000美元左右狂漲至過萬美元,進一步擾亂正常秩序、推高通脹。

現在疫情未解決,早些月趁夏季窗口疏導阻塞期望已經落空;美歐年底節日旺季將至,需求重新激增,今次恐怕要與中國限電減產因素共同作用,令供應鏈問題更加嚴重。

美國近日亦已爆出奶茶缺珍珠、快餐店沒炸雞、薯條要換成芝士條等尷尬。食品以外,包裝物料和木漿等物資也在短缺,廁紙要限購,書商出版印刷也碰壁。這些個別看都是小問題,但加在一起就是大件事,遑論只是冰山一角。美國通脹指標,個人消費開支(PCE)8月增幅創30年最高,民眾荷包壓力可想而知。

經濟增長恐停滯 工資難追通脹

眼下全球物價上升,也許不如當年石油危機時,產油國對西方國家禁運石油那樣,有系統性因素在支持通脹,然而事實說明,疫情對供應鏈的「一時」干擾,在變種病毒肆虐下要以年計,更需考慮往後出現一些未能遇見的挑戰。

安聯首席經濟顧問埃爾埃利安(Mohamed El-Erian)、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末日博士」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等知名經濟學家近日紛紛警告,1970年代式滯脹恐會重現。內地市場分析也坦言,中國經濟「類滯脹」風險正在上升。

物價飛漲但經濟增長停滯,工資追不上通脹,民眾必吃苦頭。各行業從疫情復甦速度也不一樣,意味職位空缺與此前裁員數量會有差距,重新招聘過程會導致勞工市場出現廣泛的職位和技能錯配,人們會更難找到合適工作,而這也在損害宏觀經濟前景。

華邁「德國模式」 目標或添阻

滯脹對央行和政府來說可是非常棘手的問題。當局如擴大刺激措施穩增長,則會進一步推升通脹;相反,收水雖可抑壓通脹,卻同時會為增長帶來額外損害。而且不管怎樣選擇,最終都可能難逃引發債務危機和嚴重衰退。觀乎過去,70年代滯脹雖然邁向了80、90年代繁榮,但現在距離2030年代仍很遙遠,苦日子恐怕才開始。

對中國來說,現時局面或許還意味,要邁向「德國模式」主打高端製造業,而不像美國挖空工業依賴服務業的道路會增添障礙。當年石油危機後,美國製造業被迫設法以更少資源做得更多,生產力雖有提升,但在全國經濟中所佔比重一路下降。中國要突破這關,更顯發展新能源需求迫切。

中國近日談論得最多的短缺肯定就是電,衝擊的不只民生,還有環球宏觀經濟。(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