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躍動港島南 「點綫面體」布局
海洋公園水上樂園上月正式開幕,令港島南區再次成為遊人焦點。其實南區還有不少好去處,卻因景點之間欠缺連繫,一直未能將遊人由海洋公園引導致其他景點,而旅客過於集中,也引起當區居民不便。
政府於上一份施政報告提出「躍動港島南」計劃,指港島南區擁有優美的天然地貌,以及主題樂園、郊野公園、沙灘、避風塘等眾多具潛力的旅遊資源,有意將南區發展為宜居宜遊的地區,而最新一份施政報告則交代計劃下多個項目已進入研究階段。政府應趁是次機會,作更完善的規劃布局,處理南區的發展難題。
南區雖坐擁豐富旅遊資源,惟一如本港各區,發展旅遊時面對不少限制。有學者接受智經訪問表示,香港具備條件發展多元旅遊產品,承載力卻有限,每處境點均規模很小。
居民為本體 奠定改造方向
不過,香港作為小城市,卻有景點易於連繫的優勢,能在彈丸之地為旅客提供多類和多重面貌的旅遊體驗,問題只在於如何疏導人流。
當局可採取「點綫面體」的布局策略,整合並串連社區內的旅遊及歷史文化資源,以縮短景點往來時間。當中的「點」,是指旅遊區內不同資源,包括景點、酒店及零售商店等旅遊點;「綫」是以妥善規劃的交通路綫,連繫不同旅遊點;「面」則是指多條路綫相輔相成,形成旅遊網絡,呈現地區獨特面貌。
而整個布局策略的中心,是以「居民為本體」的理念。疫情扭轉全球旅遊生態,追求文化特色體驗的特色旅遊興起,居民作為社區的最大持份者,若其對旅遊發展的期望和認知不符,便難以支持有特色的地區旅遊規劃。因此,在「點綫面」的規劃過程中,需要加入「以居民為本體」的理念,奠定改造地區布局的方向,以減低潛在阻力。
拓水上交通 改善碼頭設計
海洋公園以外,港島南區其他旅遊資源過去未有充分發揮,反映南區景點之間未能建立有系統且全面的路綫和網絡,方便旅客一次過遊覽多個景點。另外,智經與地區代表、商戶及當區居民訪談後,發現交通仍是各持份者對發展南區為旅遊勝地的最大憂慮。
發展局今年8月發表「躍動港島南概念總綱計劃1.0」,提出15項建議,以加強南區連繫及易行、釋放發展潛力等。然而,它對旅遊發展的着墨不多,未見有以南區為整體的完整旅遊景區布局。
政府計劃在來年發表「躍動港島南概念總綱計劃2.0」,為了充分發揮南區的旅遊資源和回應社區持份者的憂慮,當局應考慮採取以下3項措施。
首先,當局規劃南區布局時,需要建立交通網絡,貫穿分布在南區各地的多個旅遊點。目前南區的陸上交通無法滿足區內的交通需求,而南區臨近海岸,要增加交通容量,可向海路發展。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便提到,會善用水上交通,將海洋公園和其他地方更好地連接起來。
當局可考慮針對外地或假日旅客、一般公眾人士等不同乘客,興建或改善碼頭和渡輪設施,方便遊人穿梭南區,同時起分流作用,以平衡居民和旅客所需。政府亦應趁此機會,審視南區各景點的梯台、碼頭,於設計和配套上有何值得改善之處。
推多元遊樂 體驗食住遊購
當南區的水上航綫成形,香港仔、鴨脷洲和附近景點便有望更緊密連繫。位處這些地帶的商戶、主題公園、旅遊活動或設施營辦者等持份者,可合作提供多元體驗,如共同規劃旅遊路綫及活動,讓旅客遊歷各具風貌的遊樂地帶。
有在南區經營舢舨遊活動的業界代表向智經表示,與鄰近酒店和商戶合作設計多「點」行程,冀帶來協同效應。有關做法可讓旅客透過「食、住、遊、購」等活動,體驗香港仔一帶的獨特漁村風貌,同時吸引更多旅客到訪相關景點,料有助分散人流,並為區內帶來廣泛經濟收益。
了解居民意見 谷地區經濟
旅遊規劃時,應配合定期了解居民情緒和建議的調查,分析居民對區內發展旅遊的意見,因應他們的期望和認知,調整發展策略及步伐,例如透過改道、分流及縮短等方式,改變「點綫面」布局,調整區內旅遊活動流向,從而紓緩旅客與居民之間的張力。
居民參與接待遊客,亦有助減少旅客與居民產生摩擦的機會。有關方面可透過招攬街坊成為社區導賞員,讓他們參與社區旅遊活動,從而塑造一個協調及和諧的公共空間。
港島南區的旅遊布局未臻完善,導致個別景點超出負荷,其他景點的持份者則未能受惠。當局應藉「躍動港島南」計劃,引入「點綫面體」策略,連接區內景點及旅遊資源,產生協同效應,帶動地區經濟,同時滿足居民期望和需要,使旅遊和民生得以並存。
▲ 港島南區坐擁豐富旅遊資源,既有主題公園、郊野公園和多個沙灘,香港仔避風塘和鴨脷洲一帶亦別具漁村風情。(資料圖片)
欄名 : 評論
機構 : 智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