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開幕 焦點展品全披露

副刊版 2021/11/13

分享:

分享: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有鮮明的個性和主題。期待多時的M+博物館,也終於在11月12日開幕,這個視覺文化博物館,之前因艾未未事件成為熱話,其批判性的作品有否展出,變成了大家關注的焦點。當然,M+於香港定位,放眼於大中華地區、亞洲以至國際,有何重點展廳和展品,不如先睇睇再下判斷。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建築高達18層,博物館展覽空間共約1.7萬平方米,內設有33個展廳、3間戲院、多媒體中心、研究中心,以及商店及餐廳等。期待多年,博物館終於在昨天開放,它現時設有6個展覽,展出約1,500件藏品,包括視覺藝術、流動影像、設計品、建築項目、檔案藏品等。至於大家關注艾未未的「中指天安門」作品則沒有亮相,西九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也表示:「其中指系列一套有二十多張,因此不是一張不展出,而是整個系列目前都不展出。」

展出艾未未作品《洗白》

當然,M+作為一所聚焦當代藝術的視覺文化博物館,也不能完全避開具爭議和批判性的作品,否則毫無稜角和火氣,就有違創意精神。沒有「中指系列」,反而在希克展廳(Siggs)有艾未未的陶罐裝置作品《洗白》,主題表示「在多年後的今日,有些白漆逐漸脫落,陶罐的紋樣,再次露出,表明粉飾洗白不僅無法完全掩蓋過去,而且還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另外,也有中國藝術家王興偉在2001年繪畫的《新北京》,焦急的民眾以單車運送淌血的企鵝……唐英年致辭時也多番強調展品符合法律,觀眾們也可「安心服用」。

M+博物館分6個主題,包括講述身份認同的「香港:此地彼方」、涉及中國題材的「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想像未來的「物件.空間.互動」、亞洲風格的「個體.源流.表現」、還有「博物館之夢」及「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

地下大堂的展廳「香港:此地彼方」,從藝術到建築,由設計到電影,探索香港特質的視覺文化,匯聚眾多具開拓精神的建築師、設計師和電影製作人,present得相當不錯,也突顯出香港人的精神,也有點彩蛋驚喜。

1.「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中國當代藝術衝擊

當代中國藝術在國內歷經多番變化,「從大革命到全球化」就探索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至全球化中對社會和經濟帶來的變革。藝術家開始與外國藝術家作交流,他們挑戰傳統觀念和舊有的藝術形式,勇於嘗試新的媒介,也成就了北京789等藝術區的蓬勃。1989年天安門的示威抗議、柏林圍牆倒下,到1991年蘇聯解體,多方面的題材也有觸及。作品有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17號》、林天苗的裝置藝術《辮》、耿建翌的油畫《第二狀態》等等。

2.「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 泥人軍團夠震撼

主題之一有這Antony Gormley的《Asian Field》,藝術家於2003年邀請300多位廣州市象山村村民製作近20萬個泥人。當時他只向村民提出3個簡單要求:泥人的尺寸要如手掌般大小,能單獨站立,還要有一雙眼睛。除此之外,每位創作者皆可隨意發揮。

這組裝置屬於葛姆雷的《土地》系列之一,整個系列的創作歷程始於1989年,藝術家先後於澳洲、南北美洲、歐洲和英國等地製作不同版本。觀眾在展廳前,眺望《亞洲土地》一片如海的泥人,或許會有被成千上萬對眼睛凝視的感覺,從而思考個體與集體的關係。

3.「物件.空間.互動」 塑造身份 想像未來

個人認為在東展廳的這個「物件.空間.互動」展覽最為精采。展中有亞洲內外的設計與建築,逾500件建構社會、塑造身份和想像未來的物件。亮點之一是一間80年代在東京營業的《清友壽司吧》在香港重建,設計師倉俁史朗以趣味盎然手法處理外形,顧客推門進入室內,會先經過一道鮮藍色的曲面牆,此牆與色調暗沉的鋼板外牆成對角,上菜的吧枱和地板都採用花崗岩磚,設計在當年而言屬於前衞。

另外,也有大橋晃朗在1986年製造的《Hannan長椅》,他從各種家具類型和文化參照元素中擷取創作靈感。這張梳化的靠背裝有渦卷形的金屬骨架,撑開上面的彩色拼布,造型誇張。覆蓋在軟墊上的復古印尼蠟染布料,令人想起亞洲人席地而坐的傳統。

4.「個體.源流.表現」 亞洲崛起藝術視野

在南展廳中,這展覽由亞洲視角出發,透過6個部分介紹戰後藝術,從全球藝術的發展到亞洲主要前衞藝術運動,入口已有呂壽琨、劉國松的現代水墨畫。另外,也有日本「具體美術協會」的作品,以「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為宗旨,發起激進的藝術實驗。

﹏﹏﹏﹏﹏﹏﹏﹏﹏﹏﹏﹏﹏

M+博物館大樓

地址: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開放時間:逢周二至周四、周末及公眾假期於10am至6pm開放,周五的開放時間延長至10pm,周一休館。

收費:首一年免費入場,其後正價收費,成人$120、優惠(7至17歲兒童、60歲及以上長者、全日制學生和殘疾人士及其陪同者)$60、6歲及以下兒童免費入場

網址:www.mplus.org.hk/

...................

內文圖片:黃建輝、馮柏偉攝

作者、責任編輯:馮柏偉

M+博物館已在昨天開幕,展廳「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中的泥人陣是其亮點之一, 觀眾參觀時,或許會有被成千上萬對眼睛凝視的感覺。

M+博物館已在昨天開幕,展廳「安東尼.葛姆雷:亞洲土地」中的泥人陣是其亮點之一, 觀眾參觀時,或許會有被成千上萬對眼睛凝視的感覺。

M+博物館的外觀,儼如一塊倒轉的T形屏幕,佇立於維港岸邊。

M+由建築團隊Herzog & de Meuron設計,轉彎抹角都有驚喜。

M+的「焦點空間」是間混凝土的「壁室」,展出了南韓藝術家組合 Young-Hae Chang Heavy Industries 的新作《被釘十字架的電視機——」天堂也不聽的禱告》,引人深思世上的權力和無意義的瘋狂,布局有點安藤忠雄「光之教堂」的味道。

二樓的「匣子」展覽空間設有40面移動展板,逐步揭示各種隱藏的主題,有讓觀眾走入倉庫的感覺。

中國藝術家王興偉在2001年繪畫的《新北京》,焦急的民眾以單車運送淌血的企鵝,映像甚具衝擊力。

艾未未的陶罐裝置作品《洗白》,他將古代的陶罐表面刷成白色,表示「粉飾洗白不僅無法完全掩蓋過去,而且還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王度的《紙上談兵》。1998年科索沃戰爭爆發,藝術家身在巴黎,他將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與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的半身像並放,加上報紙堆的報道,喻意新聞與幕後操盤人間的距離。

林天苗的裝置藝術《辮》,風格獨特。

未來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有各式考量,展品中前有美國發明家兼哲學家Buckminster Fuller設計的輕盈預製構件,旁邊則是菊竹清訓大阪萬博塔的球形接頭,都極具前瞻性。

大橋晃朗在1986年製造的《Hannan長椅》,相當型格。

設計師倉俁史朗的作品《清友壽司吧》,搬來香港重建花了極大的工夫。

日本大發工業株式會社在1962年推出的三輪小貨車,成本低廉,易於鄉郊穿梭行走,在印度和泰國則演變為「篤篤」,也為城鄉帶來改變。

「個體.源流.表現」 展現亞洲崛起的藝術,入口正是中國近代抽象的山水畫。

出生於黎巴嫩的巴勒斯坦藝術家 Mona Hatoum的《Kapan iki》是一組5件的籠形雕塑,意指牢籠和監禁。作品探索權力、流亡、遷移、衝突和女性等命題。

李明維的《魚雁計劃》,豎立3個亭子,分別以禪定時站、坐、跪的姿勢讓人寫信,流露藝術家一貫富有禪意的藝術思維。

山崎鶴子創作於1955年的《錫罐》,她以雕塑和裝置強調原料,把光亮的紫紅色染料塗在一式一樣的金屬罐上,與油畫相映照。

欄名 : 本地遊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