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台式電影風
在內地大路的互聯網上,看不到《金馬獎》的消息,一路以來,甚至能在內地電影院公開放映的台灣電影,都少之又少,張震得獎的《緝魂》是較少有上過的。不過,影迷要看台灣影視新作都不難,基本上都可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中找到盜版片源。
台灣電影在內地確實仍有些忠粉,源於這些片雖然小規模,但是你看《大佛普拉斯》、《同學麥娜絲》或《陽光普照》等近年名作,都能看到一股有別於內地製作的氣味。每每抓住一個小命題,就深挖發揮得可觀有趣。
現在,內地影視作品是以大取勝,一些小眾藝術成分高的電影,不是沒有拍出來,而是排院綫極為艱難,且因票房不好,很快就會落畫。投資者只能往大題材類型大片方向出發,難以講究細節去拍像台灣電影那些偏題材或怪風格。就此層面而言,空有大市場,但種類及實驗性不多,對華語片整體發展並不健康。
很快就要開始內地的賀歲片檔期,二○二二年農曆新年,現已公布的片單,主要都是有成功方程式的類型電影,如張藝謀和他女兒合導的《狙擊手》(又是韓戰),韓寒的《四海》(速度與勵志),易烊千璽主演的《奇迹》,還有就是沈騰主演的《超能一家人》。此前吹風的《長津湖》續集《水門橋》應該趕不上。
但說回頭,前幾年中國市場確實添了一批低成本文藝寫實作(主旋律未回歸前),有資深台灣片影迷回憶,早三十年前,他們是如何通過電台短波廣播,第一次聽到海峽對岸傳來的歌聲,通過翻版看台式清新,並且提出一個有趣觀點:近年的寫實文藝風,就是因為當年這批八○後,今天已入行成主骨幹並展示着他們的創作,記憶和情懷中,滲入了這些侯孝賢到楊德昌帶來的台片因子。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