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釋放銀髮勞動力 應對「高齡海嘯」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早前曾表示,面對「高齡海嘯」將會在10年後急速而至,香港應作好準備。根據統計處最近公布2020至2069年的人口推算結果,65歲及以上長者的人口在未來20年將增加接近一倍,由2019年的132萬(佔總人口18.4%)上升120萬,至2039年的252萬(佔總人口33.3%)。
相較之前20年(1999年至2019年)約61萬的升幅,未來長者人口上升的速度明顯加快,同期的勞動人口亦將由2019年的363.9萬,下降至2039年的352.4萬。
隨着人口老化,為了充分釋放潛在勞動力,促進年長人士就業,讓他們繼續為我們的經濟和社會作出重要貢獻,是其中一個切實可行的方向。
香港政府亦一直致力促進長者就業,例如作為本地最大僱主,政府早在2015年就提高一些職系的退休年齡至65歲;而為鼓勵長者重投勞工市場,勞工處推出了「中高齡就業計劃」,向聘用60歲或以上失業年長求職人士的僱主發放在職培訓津貼;在提高長者就業能力方面,勞工處亦有不同措施,協助長者取得最新就業資訊,並尋找合適的職位空缺。
港長者勞動參與率 遜亞洲多國
根據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發表的「長者就業情況:本港最新發展及海外政策比較」,在2008至2018年的10年間,本港65歲及以上長者的就業人數由42,600人大增至139,300人,增長逾3倍,但與海外其他經濟體相比,本港的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2018年為11.7%)略低於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的平均值(2017年為14.8%),更明顯低於多個亞洲經濟體,例如韓國(31.5%)、新加坡(26.8%)及日本(23.5%),反映香港現行相關的政策力度未必足夠。
誠然,長者勞動參與率可能受長者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經濟和社會制度等因素影響。鼓勵有能力及有意就業的長者留在或重投勞工市場,不但可以讓年長人士將經驗傳授予年輕一輩,更有助紓緩人口高齡化所引致的勞動力萎縮問題,有助防貧。此外,讓長者感到老有所為、財政穩定,找到心靈寄託,將有助他們享有更愉快的老年生活,對香港整個社會亦有裨益。因此,政府應該考慮以更大力度及多管齊下的方式,及早釋放銀髮勞動力。
綜合其他長者勞動人口參與率較高地區的一些措施,筆者建議從以下兩方面推動長者就業:(i)增加年長人士繼續工作的經濟誘因;以及(ii)鼓勵僱主聘用年長人士。
減長者稅負 增經濟誘因
現時的稅制下,薪俸稅額是按納稅人在有關課稅年度的應課稅入息,扣除適用的免稅額及其他扣除項目後計算。
為減輕年長納稅人的稅負,增加他們繼續工作的經濟誘因,筆者建議讓年長的納稅人享有更高的免稅額(見表)。
一些從事技術或學歷要求相對較低的長者,一般比較難在職場上找到工作,這可能與僱主為高齡員工購買勞工保險費用比年輕僱員較高、手續程序較為繁複有關。
為鼓勵僱主聘用年長人士,筆者建議向僱主提供不用納稅的現金津貼:若僱主聘請60歲以上人士,而該人士的月薪不多於2萬港元,便可獲相當於員工月薪2%至5%的免課稅現金補貼(比率按年齡遞增)。
提供津貼 鼓勵僱主聘用
筆者相信,為銀髮人士締造有利的就業環境,以鼓勵他們繼續留在勞動隊伍,除了能填補勞動人口的空缺外,更能保留珍貴的人力資源,培育年輕一代,而賺取的收入也能讓他們維持經濟獨立,減低對其家庭或政府福利系統的負擔,有利防貧;從長者個人層面而言,這更可以幫助他們保持與社會的聯繫,讓年長一輩能夠感到老有所為。
(本文中的觀點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安永全球機構或其成員機構的觀點。)
▲ 為銀髮人士締造有利的就業環境,以鼓勵他們繼續留在勞動隊伍,除能填補勞動人口空缺,亦能減低長者對家庭或政府福利系統的負擔,有利防貧。(資料圖片)
撰文 : 蔡智煇 安永稅務及諮詢有限公司人力資源諮詢服務合夥人
管秋英 安永稅務及諮詢有限公司商業稅務服務總監
欄名 : 評論‧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