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3觀察 看港科技應用短板

評論 2022/03/17

分享:

分享:

第5波新冠疫情嚴峻,政府推出嚴格抗疫措施,包括進一步收緊社交接觸、鼓勵私人機構僱主讓僱員在家工作等。在疫情下,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備受影響,筆者觀察到,一些個人活動和社會集體行為所展露出來的現象,都很值得討論,與公眾分享。

遠程醫療受忽視 多年無寸進

要說的首個疫下觀察,很讓人傷感。在第5波疫情下,不少人到急症室輪候診治,但病床數目有限,很多病人包括一些長者於嚴寒天氣下,在醫院門外臨時搭建帳篷輪候;也有在家隔離的輕症病人,得不到醫生診治;一些其他疾病的患者,因醫院集中救治染疫病人,使他們無法到醫院看病。這些種種情景,令筆者馬上想到電子「遠程醫療」(Telemedicine)。

遠程醫療是一種醫療技術,結合電腦及電子通訊技術,讓醫生可以與病人遠距離互動,達到診療及照顧護理之目的。記得20多年前,筆者修讀博士學位時,科大商學院資訊系統的教授,已提倡應用電子互聯網,協助醫生進行診治。

相信讀者們也有看醫生的經驗,醫生往往只問幾個問題,了解你的病情,並不需要進行身體的觸碰檢查;倘若病人患感冒咳嗽,醫生充其量請病人張口,觀察和檢查喉部和上呼吸道的症狀。因此,除了一些專科,醫生是可以通過電子裝置進行遠程診治。

事實上,不少病人根本毋須到醫院,只需醫生給予醫學上的專業意見或作息的指導,或建議病者到藥房購買一些藥物服用即可,故進行遠程診治是完全可行的。然而,遠距醫療提倡了這麼多年,以香港作為一個已發展城市,何以醫學界或政府還沒有對此作出提倡?筆者也有經驗,看醫生往往輪候多時,到醫生診治,可能只說幾句話,用了不足5分鐘,呆等的幾個小時,其實是沒有必要花的時間。

可惜的是,香港的醫療架構似乎並沒有好好研究應用遠程醫療。在今次第5波疫情下,有幾家中醫醫療機構近日推出免費中醫網上診症,讓我們看到遠程醫療發展有一個突破的契機,令過去受到忽略的醫療結合資訊科技之新診治方法,有機會得到更多公眾認識和實踐。

習慣阻礙前進 數碼鴻溝難收窄

內地其實已有不少這些網上遠程醫療平台,收費雖較實體診所的診金為低,但醫生可以接收和診治更多病人,積少成多,收入相信不會比現場實境的診治為低,並且可以讓更多人的健康得到照顧,在公共衞生的領域發揮更大作用。

第二個觀察,是社交距離受到限制,食肆在某些時段禁止堂食,若干處所強制暫停經營,市民在家工作、透過網上訂餐叫外賣等等。不過,有不少市民仍然不習慣透過手機或電子裝置,在互聯網上進行一些綫下固有的生活行為操作。

記得兩年前,筆者在本欄談到在家工作的問題(「社會價值個人權利疫下矛盾更顯化」,2020年7月30日),當時疫下不少企業或機構並未對實行在家工作有足夠準備。兩年過去,在第5波疫情下,筆者接觸到的一些大機構,不少依然未有制度或遙距設置,讓員工能夠有效在家工作;另一方面,在嚴峻疫情下,仍然有不少市民每天到街市或超級市場購買食物和生活用品,即使這些超級市場已推出了可以網上購物的應用程式多年。

過去兩年,資訊科技的技術發展不僅日新月異,而且發展步伐非常快速;但在香港社會,利用互聯網進行工作或日常生活操作,兩年來的進步幅度很微,仍然繼續按照綫下原本的工作和生活習慣模式行事。

雖然近年我們看到,若干機構也有推出一些措施,幫助市民改變習慣,例如向市民送出互聯網裝置、流量數據卡、手提電話,而政府亦推出電子消費券,但市民利用互聯網工作,或進行一些生活操作,所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相信依然很低,展現了所謂「數碼鴻溝」(Digital divide)的現象;一些長者連掃描「安心出行」二維碼都不懂,或拒絕應用,無疑是其中一個例子。

對於數碼鴻溝,有3個層次形成,最低層的,是牽涉上網本身的資源,例如住所能否上網、沒有手機或電腦、數據卡等設備;高一層級的,涉及是否有應用這些上網資源的能力。事實上,現今幾乎每人都擁有手機,但並不表示擁有手機的每一個人,除了用來通話、觀看視頻電影外,還懂得應用手機程式購物,或進行其他商貿活動。

形成數碼鴻溝的最高層級是,即使擁有上網資源,也有應用這些資源的能力和技術,但因習慣而不去應用。香港人有一個習慣,是食物吃新鮮,包括鮮魚、鮮牛肉、鮮豬肉、鮮雞等,大家是否願意改變習慣,改吃冰鮮食物、冰鮮魚,冰鮮肉?可以看到,疫下仍有不少市民每天冒着風險,按習慣去街市購物。

可以說,在已發展社會,習慣可能是數碼鴻溝主要的形成因素。在5G時代的來臨下,如何改變市民願意透過電子裝置,進行電子商貿活動和原本綫下的生活行為操作,是政府和各大小機構都需要處理好的問題。

精明網上購物 防網絡罪案

第三個和讀者分享的疫下觀察,是近年愈來愈多人上網,由是衍生了更多網絡犯罪,例如一些群組賣物,不少是立心行騙,收到款項後便去如黃鶴。據香港警方資料,隨着科技發展和市民使用網絡愈來愈普及,全港科技罪案數字由2017年的5,567宗,持續上升到2021年的16,159宗,升幅為190%。

網絡犯罪持續增加,反過來抑制了人們應用互聯網商貿活動或工作的意慾和積極性,並成為市民改變習慣的一個障礙。對網絡安全的擔憂,扼殺了上網的念頭,從而打擊了普及應用。

當市民在綫上購物,需要留意商家是否可靠,關鍵的做法,是進行網上搜索。在疫情下,市民最需要的上網技能,是學懂在網上進行搜索的能力,從搜集到的資料,判定交易或溝通中的對方是否可靠。例如市民擬購買維他命丸,可能在大眾購物平台上已遭人搶購一空,需要不斷搜尋其他供應商;或者在多個平台上,都有這款維他命丸出售,同樣需要判斷誰是可靠的商人。這便需要我們搜集到有用信息,包括相關網上留言、對商家過往售物的信譽評價等等,從中作出判斷。

無論如何,在公共衞生領域推動遠程醫療、在電子商務領域填平數碼鴻溝、以及提升市民判別網上資訊及交易的可靠性,是政府和大小機構企業都需要進行反思和處理好的問題,令社會和市民的福祉得到改善和提升。

遠程醫療可以讓更多人的健康得到照顧,在公共衞生領域作用很大。(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許佳龍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艾禮文家族商學教授

欄名 : 評論‧世情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