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非虛 抗疫不當削港吸引力

評論 2022/03/23

分享:

分享:

自2019年下半年爆發「反修例風波」,以至其後一連串的社會政局演變,「移民潮」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適逢上月底,政府統計處公布本港2021年底的人口統計數據,筆者希望分享一些觀察。

事實上,早於去年夏天,不少媒體都有留意,本港2021年中的人口數目由748萬下降至不足740萬,不少報章都以「9萬人離港」為題,大幅報道;加上近期有國家及地區表示放寬港人移居的資格,相信各位看倌身邊或多或少都有親友移民。那麼,香港眼前的「移民潮」,到底有多嚴重?

人口由一個時期之初,先加上出生、減去死亡(兩者之差稱為「人口自然增長」),然後加上「淨遷移」數目,當中又可分拆為「單程證持有人移入」以及「其他淨遷移」,得出期末人口。

疫情衝擊經濟 人口自然收縮

先看年中數字,人口由748.2萬,在一年間下降至739.5萬,減少了8.71萬(見表一)。這裏有幾點值得注意:

1、期內死亡人數比出生人數高,即香港人口出現自然收縮。這其實不太意外,香港的結婚和出生數字,向來都和經濟環境息息相關,不計近兩年,有紀錄以來活產嬰兒數目最低的是2003年,也就是對上一個「世紀疫症」襲港、失業率曾暴增至8%以上的一年!

相比之下,新冠疫情的經濟衝擊,不論影響之深遠還是持續時間,都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出生人數在疫情中拾級而下,實在不難理解;另一方面,死亡數字的增幅在過去幾年保持穩定,是去年出生人數大跌,才導致自然收縮的出現。

2、單程證持有人移入數字只有不足1.4萬人。這當然是指,內地居民主要因家庭團聚為由,移居本港的數字。坊間一般理解的所謂「每日150個配額」沒有錯,一直以來,這個數字大部分時間都徘徊在每年4至5萬左右,而2020年因為疫情緣故,大大影響有關審批、申請、以至移居來港的進度。

3、最後就是「其他淨遷移」。理論上,它代表撇除生老病死、以及單證程影響後,本港居民,包括駐港外派人員、海內外學生的「遷移」了。這個數字是負數、而且高企,是否就代表不論華洋,大量人口「跳船」離港?

這裏就是關鍵了。統計上,香港700多萬人口,其實主要分為兩類:「常住居民」及「流動人口」。若我們很粗略、盡量通俗地定義,常住居民指一年間在港逗留至少3個月的人口,而流動居民則指在港逗留1至3個月的人口。按此分類則可以見到,2020年與2019年比較,整體居港人口的下跌,幾乎全數來自流動人口的大幅減少(見表二)。

封關隔離 令流動人口大減

這很大程度歸因於疫情。延伸上述定義,可以想像大量恒常穿梭內地及香港的人口,統計上屬香港的流動人口;而隨着疫情爆發,兩地人員往來受隔離政策所限,因家庭或工作理由,不少人選擇索性「暫居」內地,只是對不少人而言,相信沒想到這一「暫居」就是兩年。

這當然也不限於港人,跨國企業同樣會有外派人員駐港,方便時常往來內地工作;面對疫情持續,這些企業或索性把人員長駐內地,或召回本國,這些都令本港的流動人口大減。事實上,在2010年至2018年,本港流動人口平均高達21萬,現時只有不足一半;這某程度也解釋了,隨着疫情相對緩和,2020年底至2021年底的「其他淨移出」,相比年中數字為低,而2021年底流動人口也見按年微升。

至於常住居民,以年底數字計,2021年相比2019年減少6萬多人。同樣地,我們不能低估疫情的影響,正如前文所述,疫情令活產嬰兒數目、單程證移居本港人數、以至來港外傭(一般計算為常住居民)數目都大減。一旦疫情過去,有關數字回到較長期的歷史平均水平,常住居民不難增加4至5萬;同理,若流動人口回復至比較接近往年的數字,例如16至18萬,則本港人口回升至750萬,相信不是特別進取的估算。

這裏容筆者「戴個頭盔」:筆者並不認為「移民離港」的趨勢是子虛烏有,各位身邊的移民個案也是千真萬確;筆者只希望指出,考慮到世紀疫症的影響,目前的人口數字變化似乎仍在合理範圍之內,但這不代表本港對土生土長的市民、以至長久於此工作生活的海內外人士,吸引力都一如往昔。

倘未能速控疫 長遠發展受限

就以疫情為例,若疫情不能在短期內受控,香港繼續與海內外保持封關,「超級聯繫人」、「中國南大門」的地位必定愈見失色;長此以往,營商的企業沒有必要留在香港,本港長遠發展受限,就業市場受到打擊,難免影響市民在此安居樂業的信心。

面對Omicron變種病毒早於去年12月便在英美爆發,特區政府卻抱着僥倖心態,沒有及早預備抗疫,到今天「倒瀉籮蟹」,責無旁貸。疫情固是天災,但第5波疫情對香港而言,則肯定也是個人禍。

若疫情不能在短期內受控,香港繼續與海內外保持封關,「超級聯繫人」、「中國南大門」的地位必定愈見失色,長遠發展將受限。(資料圖片)

撰文 : 曾維謙 特許測量師MRICS、維真研究董事總經理

欄名 : 中美博弈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