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俄烏戰火燒向歐 「三戰」恐非天馬行空
有人說,如果可以和外星高等智慧生物溝通,人類應該問對方:「你這文明是如何避免自我毀滅,得以發展到這個地步的?」的確,人類在有意無意之間,總有自毀傾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有其偶然性,事件巧合得見鬼:奧匈帝國皇位順位繼承人斐迪南,1914年6月到訪薩拉熱窩,車隊經過第一批南斯拉夫民族主義刺客,對方膽怯未有動手;第二次遭投擲炸彈,定時引信令炸彈從車身反彈才爆炸,斐迪南夫婦避過一劫。
斐迪南卻沒有轉移安全地方,繼續訪問行程,演講後更臨時打算去醫院探望爆炸傷者,怎料隨從未有通知頭車,車隊錯走原定路綫,結果終於出事,斐迪南與妻子同遭近距離槍殺,奧匈因此向塞爾維亞宣戰,塞爾維亞「老大哥」俄羅斯則對奧動員,奧俄雙方陣營盟國一同捲入戰爭,變成世界大戰。
國際矛盾續累積 憂更多國捲入
但一戰其實也是此前數十年國際秩序下,所累積矛盾的總爆發,有其必然性;就算斐迪南沒有遇刺,只要時間夠長,另一導火綫也肯定會點燃。
法國在普法戰爭受辱後,一心對德(普魯士戰後升為德國)反攻復仇,法德對立已令歐洲不可能真正和平;奧地利敗予普魯士後(與匈牙利合併成奧匈)轉向南方,染指巴爾幹半島,與塞爾維亞及其背後的俄羅斯摩擦;俄羅斯對土耳其海峽虎視眈眈,英國決心阻俄進入地中海,只是恐懼德國海軍擴張要大於防俄;德國為孤立法國,則與奧匈修好,為之撑腰。最後德奧土組成三國同盟,俄法英結為三國協約,乾柴陣擺好,只待一點火花到來。
一戰戰勝國對德國過分嚴苛,埋下二戰伏綫,二戰鋪路美蘇崛起釀成冷戰,冷戰後國際秩序未有梳理和消解遺留矛盾,今天歐洲再次爆發戰爭,而這場目前的局部戰爭,正出現捲入更多國家的苗頭,最壞情況恐步向「三戰」。
俄烏戰爭兩個多月仍在拉鋸,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警告,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風險真實且嚴重,不應受低估。盡管這話某程度上是俄方為增加籌碼的威脅,但事態持續升級以至失控的機會亦確實相對不小,值得各方憂慮。
烏東鏖戰之際,烏克蘭西面鄰國摩爾多瓦(Moldova)響起驚雷。
摩爾多瓦境內東部親俄分離地區、與烏克蘭接壤的「德涅斯特河沿岸」(Transnistria,因位於德涅斯特河左岸,簡稱「德左」)上周發生神秘爆炸,安全部門大樓受損,一些電訊塔被毀。德左當局指稱烏克蘭發動襲擊,烏克蘭則認為乃俄羅斯在德左背後自導自演。
摩爾多瓦歷史上是俄羅斯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以及之後羅馬尼亞的爭奪地帶,20世紀獨立後又成為蘇聯加盟國。蘇聯解體後,摩爾多瓦境內俄語人口鬧獨立,並在莫斯科支持下贏得戰爭,德左變成國際法理上是摩爾多瓦一部分,但實際上獨立的灰色地帶;俄羅斯在當地一直有少量駐軍,但也未有與德左「建交」。
戰火西延 烏鄰國摩爾多瓦爆炸
德左爆炸之所以重要,因為這是俄烏戰火正在向西蔓延的壞兆頭。較早前,俄羅斯中央軍區副司令明涅卡耶夫(Rustam Minnekayev)曝光了外界懷疑已久的俄方計劃:全面控制頓巴斯兼整個烏克蘭南部,接通俄本土至德左。
從理性上分析,德左捲入戰爭,對俄無甚好處:俄軍在烏東也遭遇不少阻力,要打到德左,還須先攻克烏西南港口城市敖德薩(Odessa),而該市至今僅遭零星長程轟炸,未受正面進攻;德左本身也是弱小之地,難足策應烏東俄軍夾擊敖德薩;且摩爾多瓦縱被俄分裂,向來在俄與西方間中立,沒有尋求加入北約,俄現在是否要逼摩進牆角,製造多一個死敵?
只是俄烏戰爭開打本身已說明,外界無法只靠理性分析來預測局勢。普京有意恢復帝俄故土,至少是今天仍然住有俄語人口的地區,故可能一不做二不休,把德左跟烏克蘭東、南部一同規劃;另一方面,也不能排除德左爆炸是烏方內部或西方一些勢力策動,嘗試將摩爾多瓦拉落水,並逼普京進一步發難。
與此同時,俄羅斯與西方軍事較量,在北歐方向亦出現新火頭。
北歐現新火頭 芬蘭瑞典擬入北約
芬蘭及瑞典兩國考慮放棄中立,最快5月一同正式申請加入北約。俄羅斯打仗本就是為了驅趕北約,怎料恐適得其反,令北約更近,自然很惱火,警告兩國入約會招致「軍事和政治後果」,俄方需採取行動「重新平衡局勢」。
如此真是叫人長嘆一聲!縱使從第三方看,俄周邊國家本着抗俄心態行事、指望美國保護,只會令自己更不安全,但站到芬蘭及瑞典角度,看到俄羅斯不理性地(至少是嚴重誤判下)全面侵烏,自覺不是加入北約不好,而是入約太遲,也讓人很難斷言兩國就是錯,只能說俄與西方死結正在愈綁愈緊。雙方若繼續猛扯繩索,結局必然就是繩斷人倒。
芬俄邊界長達1,300公里,芬蘭一旦入約,北約與俄邊界會翻一倍有多;入約亦非「撳個掣」就得,而是一個過程,期間勢被俄視為動手最後機會,誰能保證不會出事?
俄烏戰爭已呈擴大化、長期化趨勢,英國首相約翰遜不知是轉移醜聞視綫亂說,還是基於可靠情報猜測,但他近期稱俄烏戰爭或拖至明年底,也無法排除俄會贏,此言令西方抗俄「必勝」陣勢出現缺口。
只差偶然火花 代理戰或升級直接戰
俄戰至目前雖損失慘重,但自恃軍備老本比烏多,且在押注西方對烏軍援不夠團結及時,因此看來並不介意打消耗戰,還在經濟上對波蘭及保加利亞「斷氣」;然而賭局勝負難料,一旦事與願違,普京則恐會升級。北約國家把武器拉往烏途中成為打擊目標,或俄以化武燻出馬里烏波爾亞速鋼鐵廠死守烏軍,是否不可想像?
冷戰後北約與俄羅斯仍舊對立,以犧牲對方安全提高自身安全,歐洲就注定不可能真正和平,爆發戰爭可說只是時間問題,現在更只待一點偶然火花,間接戰爭隨時會變成直接戰爭,燒遍歐美幾乎所有國家。當事人雖然都知道這危險萬分,只是目前雙方都未有明確勝券或敗象,外界勸和促談,恐怕都水過鴨背。
惟形勢愈是困難危險,愈是需要堅持外交。在戰爭與和平間站在和平一邊、在單邊制裁與對話談判間站在對話一邊、在拱火澆油與降溫滅火間站在降溫一邊,不是虛話也不是唱高調,因為外交窄路旁邊,就是自毀的萬丈深淵。
▲ 俄烏戰爭兩個多月仍在拉鋸,已呈擴大化、長期化趨勢,正出現捲入更多國家的苗頭。(法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