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少數族裔」正名 促種族共融

評論 2022/06/07

分享:

分享:

香港人口老化和近年出現的移民潮,都受到社會所關注;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我們人口中非華裔的增長。根據政府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本地的南亞裔人口在過去10年持續增長,在2011佔整體人口0.9%,2016年增加至1.2%,到2021年更增長至1.4%;整體本港非華裔人口同樣持續增長,由2011年的6.4%,2016年增加至8%,到早前公布2021的數字顯示再增長至8.4%。

近年,施政報告內設專門編章,談及對非華裔人士的支援措施,反映特區政府在政策上對這個群體的重視,而過去數年亦新增了不少新服務,例如社會福利署「少數族裔外展隊」、「少數族裔大使計劃」、勞工處「多元種族就業計劃」等。然而,筆者希望提供另一個視角,並透過近期3個對有關群體的研究發現及服務發展項目說起,談談正名「多元族裔」一詞,可能對他們以至政府政策的導向帶來移風易俗的影響。

對「少數」兩大誤解 引致排斥

簡而言之,少數族裔(Ethnic Minority)一詞就是指有一族群為主流族裔的少數(Minority),而在香港,這「族群」泛指在本港生活及工作的非華裔人士,現時佔總人口8.4%,「主流族裔」則是華裔人士。從人口統計的角度,他們的確是「主流族裔」的「少數」,然而社會如對「少數」一詞有其他解讀,那麼對這群「少數族裔」來說,可能構成不同程度的壓力以至排斥。

第一種解讀是對「少數」群體的誤解。有關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近期有電視劇集找來一位華裔演員塗黑臉扮演「菲律賓籍家庭傭工」,或是新冠疫情初期標籤印度及巴基斯坦籍人士都是「帶菌者」等。這些誤解往往是對這「少數」的不理解:菲律賓人的膚色不一定黑,而印巴人士與華裔人士返港,也是同等機會被感染。

第二種解讀是對「少數」影響力的忽視。雖然政府近年投放於非華裔人士的服務資源有所增加,但這些服務在主流華裔人士的認知度仍然很低;縱使是服務受眾,即非華裔人士而言,據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及香港大學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進行有關《少數族裔人士對主要公共服務的認知和滿意程度研究》顯示,有50%至62%的南亞裔人士並不知道非華裔人士中心提供的服務。

以上兩種解讀,均對這族群帶來少數壓力(Minority Stress)。故此,我們建議從正名「少數族裔(Ethnic Minority)」至「多元族裔(Ethnically Diversity Population)」開始,根本地改變政策及服務提供的理念。

以下是筆者從多元族裔服務使用者、服務提供者及社會工作專業的視角,看現時的狀況及正名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資源優次 影響社會服務使用率

非華裔人士使用社會服務的狀況,實在令人關注。以精神健康為例,據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團隊剛發表的一項質性研究顯示,非華裔人士使用有關服務均遇上不少困難;筆者近期亦在《Social Work in Public Health》期刊發表題為「本港少數族裔使用社區精神健康服務背後的問題」(Issues behind the Utilization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Hong Kong)的文章,當中發現非華裔人士使用有關服務的使用率極低。

相關調查於2019年進行,透過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精神健康服務網絡合作,向於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工作的同工發放問卷,以了解2015至2018年非華裔人士使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服務的情況,以及邀請當中11所機構的前綫社會工作者組成聚焦小組,作出更深入的分析。

在搜集全港24所營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非政府組織數據後,我們發現非華裔使用者佔中心的服務總人數不足1%(分別為2015至16年度的0.49%、2016至17年度的0.58%、2017至18年度的0.68%)。如此低的服務使用數字,與全港非華裔人口比率(2021年統計佔全港人口8.4%)根本不成正比(見表)。

不論是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團隊,還是筆者早年針對非華裔精神健康服務使用者的研究均顯示,非華裔人士相信有關專業,亦願意使用精神健康服務,但為何他們使用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服務的比率仍然如此低?

從與前綫社會工作者組成的聚焦小組中了解到,他們對精神健康概念與服務的理解,因文化差異及語言障礙等因素,可能影響其求助意慾,然而更重要的是,機構面對眾多不同目標的需求,例如本地年輕人及長者同樣殷切的情況下,考慮到資源優次分配以及對非華裔需要不大了解,社會工作者大多難以提供具文化敏感度的服務予他們。

我們認為,如果社會服務機構以「少數」的視野看待不同種族人士的潛在需要,只會停留在現時低使用率的惡性循環。只有以他們為多元族裔的⻆度提供服務,把「少數族裔服務」改變為照顧包括華裔在內的多元族裔人士服務,在服務設計、宣傳及評估等以多元族群的面向考慮,我們深信相關服務的使用率將有所提升,他們也可透過不同針對多元族裔人士的渠道更了解相關服務。

非華裔人士作為服務提供者的經驗與想法,也帶出服務改革的必要。社會福利署於2020年推出為期3年的「少數族裔大使計劃」,旨在促進非華裔人士使用主流社會服務,以及增加其就業機會。計劃於40個社會服務單位進行,共聘請46位非華裔出任大使,涵蓋家庭、復康、長者等服務,現時正進行中期檢討,以決定會否延續此先導計劃。

在計劃推行初期,機構普遍積極參與,認為有助他們接觸非華裔服務對象,以及透過大使開拓服務。然而,筆者在參與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舉辦的焦點小組,以及一些個別訪談中發現,對計劃能否促進非華裔大使融入主流服務環境的評價好壞差半,非華裔大使大多認為,自己只是服務非華裔人士,如相關服務使用者數目少,他們便會無用武之地,這個說法也與機構內華裔同工的想法一致。

「多元族裔」服務提升社工專業發展

同樣地,若改變為針對多元族裔的服務,並視那些大使服務不只限於非華裔等多元族裔人士,機構也同時提供文化敏感度訓練予他們,如此不單提升大使對工作的動力和歸屬感,也有助吸引更多不同族裔的人士使用服務。

該計劃預期年中完成檢討,我們希望有關當局能繼續資助現有計劃,並為大使提供良好的事業階梯及配套支援,令他們在不同的社會服務領域上,成為服務華裔及多元族裔人士的重要一員。

非華裔社會工作者對被稱「少數族裔」一詞也有不同意見。現時,本港未有針對非華裔註冊社會工作者人數的統計,據筆者向全港各大開辦社會工作課程的院校及社會服務機構了解,估計現時共有18位現職社福機構工作的非華裔註冊社工,僅佔全港26,630名註冊社工的0.00067%,以有關數目的社工服務全港8.4%非華裔人口,實在是杯水車薪。

其實,他們也有需要以更廣闊的視野,服務包括華裔在內的服務對象,正如華裔社工服務非華裔人士一樣。為提升這批社工的專業發展及推動共融,他們於今年初在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轄下成立「多元族裔社會工作分會」。筆者是該團體的顧問,當中重要的使命就是推動去「少數標籤化」,從分會名稱來看,團體希望充分體現他們視多元族群性為優勢,以及服務不同族群人士的決心。他們一致認為,去除「少數族裔」一詞,有助社會消除對這群體需要的忽視、誤解,或甚歧視。

去標籤化 長遠消除歧視

事實上,政策制定者及相關持份者,過去亦曾推動為不同群體的正名行動,例如「老人癡呆症」正名為「認知障礙症」、「弱智人士」正名為「智力障礙」,這些例子都是強調「去病態化」、「去標籤化」的角度,讓不同群體活得更有尊嚴,並長遠消除歧視。面對經常被視為「少數」的非華裔人士,應該以更切合其身份(Identity)及具前瞻性的視野,描述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而他們的族群多元性(Ethnic diversity)就是一個重要優勢。

常說香港是彈丸之地,也是一個國際化都會,一幢聞名中外的重慶大廈,已有多達來自近130個國家及地區的人士聚居及經商。在非華裔人口不斷增加的趨勢下,我們不應以「少數」稱之,而是以這族群的多元特色作為新的身份,將他們視為建構多元性的貢獻者,而不是影響不大的少數人士。若要達至這個目標,應該從正名開始,由政策制定者、地區與專業服務的持份者開始,向公眾灌輸「多元族裔」對整體社會的正面價值和影響。

政策制定者及相關持份者,過去亦曾推動為不同群體的正名行動,面對經常被視為「少數」的非華裔人士,應該以更切合其身份及具前瞻性的視野,描述他們在社會上的位置。(資料圖片)

撰文 : 盧啟聰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講師暨博士候選人
關志健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評論‧世情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