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推動高校知識轉移 促港創科發展
筆者前文論及香港發展創新科技,可為社會流動帶來活力,為年輕人帶來向上流動機會,讓年輕人可以得到更多優質工作崗位,增加收入,提升生活質素;而香港要發展創新科技,需要吸引海外大型科技企業進駐香港。
河套區發展 助吸海外科企落戶
從目前情況看,落馬洲河套地區的發展,為吸引海外大型科技公司來港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首先,河套地區緊鄰深圳,如果政策允許,內地的科技人才毋須通過優才計劃申請來港,只須申請相對簡單的工作簽證,就可以在河套地區的企業工作,家庭則安在深圳,如普通深圳市民一樣工作和生活,不用有兩地分居的後顧之憂,如此海外大型企業在人才招聘上就不再面臨挑戰,同時繼續享有香港註冊企業低稅率等優惠政策,以及資金自由流動等便利。
其次,在河套地區發展大型科技公司,會幫助在這些公司就業的香港年輕人熟悉科技企業的運作,洞察行業發展的規律,在時機成熟時出來創業。
可以說,河套地區的發展,對於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海外科技企業的入駐,會使香港產業多元化成為可能;在為本地青年提供就業機會、培養本地科技創業人才方面,亦將扮演重要角色。把河套地區說成是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個機會,也許並不過分,建議當局成立一個全新的管理公司,採取全新的戰略思維,與科技園和數碼港遙相呼應,共同推動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
前文亦提到,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為本港年輕人提供向上流動機會,有兩條路徑可循,其一是發展新興科技創新產業,實現產業多元化;其二則是通過已有科技為現有產業賦能,提高其競爭力。
從創新經濟學的角度看,通過發展第二類科技創新產業,香港現有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動態效率會透過創新科技得以提升,同時亦為第一類科技創新產業製造需求,提供市場。
鼓勵企業技術升級 增競爭力
以往香港發展第二類科創產業較為成功的案例,應是由地鐵、九廣鐵路、九巴、城巴和香港小輪攜手合作的八達通服務。八達通為公共交通運輸機構提供了一個革命性的流程改造,並為乘客提供一個省時省力的新體驗。隨着八達通在愈來愈多行業得到採用、在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技術轉讓,在某種意義上,香港八達通有限公司成為從事第一類科創產業的技術公司,獨立提供電子支付解決方案。
目前,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機器人、5G等技術的出現,為香港提升現有產業競爭力提供了機遇。相對於以開發高科技為主的第一類科創產業,以提供解決方案為主的第二類科創產業發展門檻較低,通過推動第二類科技創新的發展,可為本港現有和初創的第二類科創企業製造大量需求。
政府在鼓勵第二類科技創新方面的做法,主要是為現有產業在技術改造和提升方面提供更多誘因,例如為現有企業技術升級方面的開支,提供稅務優惠;之前政府推出的科技券是一個好的做法,可以進一步完善和擴展。
另外,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提供的「工業4.0」-智慧企業等服務專案,對於推動第二類科技創新也應當很有幫助,把生產力促進局作為推動香港第二類科創產業發展的引擎,不失為一個可行的安排。
另一方面,大學是國家或地區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香港的大學在研究方面名列世界前茅,但在知識轉移方面卻乏善可陳。當中其中一個原因,是香港缺乏大型科技企業,所以很難形成一個有機的產學研生態體系。
劍橋夥大型科企拓研發 堪借鑑
參考英國著名學府劍橋大學,雖然在科研方面的地位無可爭議,但在技術轉移方面一直沒有特別的成就;直至2014年,阿斯利康製藥宣布,在劍橋附近建立全球研發中心後,迅速推動了劍橋大學在生物科技方面的技術轉移,目前劍橋生物醫學園區是歐洲最大的生物科學及醫學研究基地。生物園區的發展,也推動了科研發展,全球諾貝爾醫學獎和化學獎得主中,有20%以上來自劍橋地區。
鑑於與阿斯利康製藥等大型科技公司合作的成功經驗,劍橋大學目前正在積極推進內地科企華為在劍橋附近科技園興建研發中心。華為於2020年6月25日宣布,其在英國劍橋的園區專案第一期規劃已獲得當地政府批准,投資規模預計為10億英鎊(約合12億美元),帶來400多個工作崗位,落成後將成為華為海外光電子業務總部。劍橋大學期望華為在電子和通信技術方面,帶來如阿斯利康製藥般的效應,成為科技產業化的又一個亮點。
毫無疑問,如果落馬洲河套地區能夠成功吸引到大型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入駐,勢必會推動香港各大高校的科技轉移。
大學配對基金 宜改善機制
至於推動香港高校科技轉移的另外一個方面,是營造知識轉移的文化,而在這方面,政府的配對基金或許能發揮重要作用。很顯然,現時香港政府對大學經費的資助,有配對基金一環,因應大學籌款的數目,再由政府配對相同款額提供資助。配對基金之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上支援教育的捐贈文化,而計劃在過去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每年數億元的配對基金都如數配出,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向大學捐贈的風氣。
不過,細看一下配對基金的走向,會發現大部分基金都流向了歷史最悠久、校友最多的兩所大學;而那些歷史較短、校友網路不夠強大的大學,只能望錢興歎。因此,政府在這方面需要作出改善。
鼓勵創新 科技成果商品化
我們建議透過政策調整,令資源運用得以活化,引入「產出思維」,將配對基金分為兩部分:50%的基金沿用現時方法,按照大學所籌得的捐款配對,以繼續推動社會捐助教育的文化;另外50%則按照大學科研成果知識轉移所得的資金收入,作出配對,以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在知識轉移資金收入的配對金再分為兩部分,其中一半用作天使基金,促進學者和大學生創業創新活動,另一半則由大學自主使用,以加強大學參與配對基金計劃的誘因。
我們相信,改革後的配對基金,勢必調動本港大學,尤其是那些歷史較短的大學,推動知識轉移,加強與業界合作的積極性;與此同時,天使基金將推動學者和大學生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其中較好的專案會受到創投基金注資,成為香港第一類科創產業的生力軍。
在這種積極的互動下,香港科技創新的生態環境會得到大大改善;更重要的是,政府毋須多花一分錢,就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總的來說,香港高校知識轉移的推動,結合河套地區的發展,勢必會吸引海外大型科技企業來港落戶,而海外大型科企落戶,又會反過來為香港高校知識轉移提供誘因。同時,知識轉移的推動,也為香港年輕人科技創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案來源,並促進香港創科產業有效發展。
▲ 落馬洲河套地區的發展,為吸引海外大型科技公司來港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對香港科技創新產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資料圖片)
撰文 : 徐岩 香港科大商學院副院長、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教授
欄名 : 評論‧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