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院舍質素 防第6波疫情

評論 2022/06/25

分享:

分享:

一場新冠疫情,除了揭露本港醫療系統不足之外,亦顯露安老院舍疫下不堪一擊的慘況。回想第5波疫情肆虐期間,安老院舍在極短時間內迅速爆發疫情,令院舍長者來不及接受適當的隔離和治療,加上疫苗接種率不高,造成災難性的爆發與死亡。

近日疫情有回升趨勢,自上周三(15日)開始每天新增個案持續逾千宗,Omicron變種病毒株在社區有多條傳播鏈,相信個案數字仍會呈上升的趨勢;況且現時社交隔離措施已放寬,適逢政府換屆,未來數星期應該不會有大改動,以現時趨勢,相信個案數字有機會回升至每天數千宗的水平。安老院舍要預防第6波疫情,相信要充分把握現時疫情仍然可控的黃金時間,改善院舍的擠迫情況及質素。

特區政府已在上月向立法會提出修例建議,從8方面提升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質素,包括逐步調高院舍最低人均樓面面積,由現時不低於6.5平方米調升至8平方米,高度照顧院舍更要達到9.5平方米,並計劃分兩階段提升院舍的最低人均樓面面積,前後8年完成過渡,期間院舍要逐步符合規定;除了人均面積,其他修訂亦包括院舍主管註冊制度、保健員註冊制度、藥物管理優化,以及住客尊嚴和私隱的規定及罰則。

修例增人均面積 提升院舍抗疫力

修訂法例的原意,是要改善一些質素較參差的私營安老院,以及提升院舍應對疫情的能力及責任,不過亦有不少私營安老院反映,修例有機會令院舍成本上漲,甚至無法繼續經營。雖然政府估計,新建成以及現有院舍有能力提供更多高質素宿位,以應付修例後的要求,但相信面對本港人口老化、獨居長者日益增加的情況下,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支援予私營安老院舍,協助他們改善設施,配合修例後的要求,包括提供改善意見及計劃,以及一站式資金申請,好讓這些安老院舍分批提升質素,改善照明通風、防疫設計、宿位面積等,以滿足修例後的需求。

事實上,現時政府透過津貼資助院舍、向不同院舍買位等,提供宿位予有需要長者,但由於床位遠遠追不上需求,很多長者縱是獨居、或在家中缺乏照顧,亦往往要經年累月等候,才能入住安老院舍,因此就算很多私營院舍質素參差,卻仍不乏顧客。

要提升質素,院舍難免要加價應付成本上升,長者能否應付增加費用成疑。今年9月起,當局將合併長者生活津貼及高額長者生活津貼,以提升整體可申領津貼人士的金額,以及放寬相關資產上限,但本港長者人數高達百多萬,仍有超過一半長者未有資格申請長者生活津貼;而面對社會人口老化、勞動人口相繼減少,整體庫房恐難以應付向所有長者發放津貼。

夥地區康健中心 更佳配合支援

雖然長貧難顧,但政府仍須有長遠安老政策計劃,以及提供適切資助,幫助低收入長者改善居住環境及生活。如地區康健中心和基層醫療網絡能與區內安老院舍作更佳配合與支援,將有助改善長者整體健康水平;至於長遠規劃,政府有必要在未來5至10年另覓適合土地,興建更多安老院舍設施,考慮採用綠化帶和棕地,以提升安老及福利設施整體供應,在新落成屋苑條款上亦可考慮使用組裝興建形式,以更高效率完成安老設施,亦有助加快院舍審批及提升供應量。

在政府架構重組方案下,政策局數目將會增加,部分現有政策局亦會分拆,在安老政策方面,相信新一屆政府仍以勞福局為主導;而安老服務需要跨部門處理,配合醫務衞生及土地房屋相關政策局作綜合統籌更佳。相信新一屆政府以目標為主導,定能為香港安老政策訂定新方向。(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特區政府已向立法會提出修例建議,從8方面提升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質素,包括逐步調高院舍最低人均樓面面積。(資料圖片)

撰文 : 龐朝輝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主席

欄名 : 評論‧世情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