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善用創造性人格 培養員工親社會動機
新一屆特區政府改組政府架構,設「三司十五局」,其中原創新及科技局改組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致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使之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無疑是改組的政策原意和目標。然而,發展創新顯然需要具創造性,而具創造性人格(Creative Personality)對創造活動的成功和創造成果起導向作用。在今日資訊科技年代,電腦及消費性電子等製造業領域,市場變動快速,若無法與時俱進,提出相對應的創新產品或服務,被淘汰的風險大增,也為員工進行創新活動帶來壓力。
無可否認,員工創造力是組織績效和競爭力的基礎,因此學者們研究了促進員工創造力的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就是創造性人格。創造性人格是指一種相對穩定的性格,在這種性格中,個人被賦予了異見性和靈巧的思維能力,以及從事創造性行為的動機。
可以說,具有高度創造性人格的人,有能力從新穎的角度解決現有問題,並以非常規的方式思考,因此創造性人格可以提高員工的職業創造力和創造性表現。
盡管創造性人格具有積極意義,但最近有研究發現,這種特質也可能有陰暗面--特別是它可能會增加不道德的行為;一種常見的解釋是,創造性人格對不道德行為影響的機制是「道德脫離」(moral disengagement)。道德脫離被定義為一組心理過程,例如道德辯護、責任推卸和後果扭曲,這個過程讓員工在沒有自我制裁或明顯內疚和羞恥的情況下,從事不道德的行為。
或致「道德脫離」 增不道德行為
然而,實地研究(Field studies)對創造性人格與道德脫離之間的關係,得出不同的證據。有研究發現,在某些條件下,創造性人格與道德脫離之間存在正相關關係;但亦有研究顯示,有創造力的人能夠處理複雜的情況,因此較少依賴不道德的方法實現他們的目標(即不太可能偏離道德的正軌)。這些相互矛盾的發現,指出了創造性人格「雙刃劍」的一面,因此如何「正面性」應用到創造性人格,是一個既有趣又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有興趣的讀者可詳參筆者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論文--《Double-Edged Effects of Creative Personality on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Unethical Behaviors: Dual Motivational Mechanisms and a Situational Contingency》)。
筆者的研究和詰究起點是,首先設定創造性人格可以透過一個「抵銷性機制」(Countervailing mechanisms),對道德脫離以及不道德行為產生上述兩種不同的影響,即正面性激發合規合法的創造性活動,或誘發出「道德脫離」和不道德行為;其次,這個「混合效果」表明,有必要對當中的邊界條件進行檢查,解釋到過往研究文獻中相互矛盾的論證。因此,關鍵問題是,創造性人格如何以及何時可以增加或減少道德脫離,進而增加或減少不道德行為。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筆者利用相互依賴理論進行研究論證。該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個人特質可以影響對自我和他人的動機。換言之,個人的自我或他人導向之動機,會影響隨後的倫理相關認知和行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詳參筆者論文)。
要進一步解決關於創造性人格對道德脫離和隨後不道德行為的影響之「混合發現」,筆者再透過「競爭動機」(competitive motivation)與「親社會動機」(prosocial motivation)作為調查的研究工具,並將「競爭氛圍」(competitive climate)作為競爭/親社會動機與道德脫離之間關係的關鍵邊界條件,據此進行理論化和檢驗。競爭氛圍是指團隊成員的共同看法,即組織的利益或獎勵取決於他們自己相對於同事的表現。在以高度競爭為特徵的環境中,員工努力超越他們的同事,以便他們能夠做到。
良性競爭促創造力 組織治理關鍵
簡言之,筆者提出「競爭動機」和「親社會動機」作為兩種不同機制,去解釋創造性人格對道德脫離和隨後的不道德行為之雙重影響。
事實上,對於創造性人格與競爭動機之間的正相關關係,有研究提供了一些間接支持。例如有研究發現,有創造力的人具有高度的自我導向動機,他們愈來愈關注個人成功;亦有研究觀察到,有創造力的人是高度獨立的,並且有很高的抱負。學者Greg Clydesdale就說明了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是如何憑藉他們的競爭動機創造出高度創新的新唱片的(見Clydesdale, G. (2006). Creativity and competition: The Beatles.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2), 129-139)。
同時,創造性人格與親社會動機也正相關。比如創造性人格的人有動機解決工作場所難題,讓他人的工作變得容易些;亦有研究觀察到,有創造力的人們展現親社會行為。
研究的細節,筆者不擬在本文詳述,而只扼要說明我們的研究發現--顯示了兩種相反的動機途徑:一種是創造性人格通過「競爭動機」,增加了「道德脫離」和不道德行為;另一種是創造性人格通過「親社會動機」,減少了「道德脫離」和不道德行為。此外,我們也發現,「競爭氛圍」成為創造性人格減少不道德行為的背景條件,而只有當「競爭氛圍」低時,減少不道德行為的間接效果才顯著。
具體來說,我們的研究證明了競爭環境是一個重要的背景條件,它會影響創造性人格員工的「親社會動機」何時會削減「道德脫離」;另一方面,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這些關係可以是互惠的,有創造力的員工可以獲得競爭和親社會動機。
因此,在組織內如何通過一個良性競爭環境,激發出員工的創造力,是重要的治理關鍵;一旦競爭環境偏離了「親社會動機」的邊界,是可以導致「道德脫離」,以致出現不道德行為,因而是值得注意和警惕的。
「雙刃劍」須警惕 創新要合規合法
為了減少與創造性人格相關的不道德行為,管理者應在管理他們的競爭動機同時,重點培養創造性員工的「親社會動機」,例如組織可以通過傳達創造性工作對他人的積極影響,為創造性人格員工提供展示其「親社會動機」的機會;管理者也可以強調工作對他人的價值,並以此作為一種手段,使員工的「親社會動機」更加突出,希望減少工作場所的不道德行為。
總的來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對商業道德教育也有實際意義。為了減少不道德行為,許多商學院和組織試圖引入道德框架,強調不道德行為的破壞性後果;然而,一些學者認為,對學生進行道德框架培訓,可能並不是最有效的方法。
盡管我們的研究結果並未挑戰商業道德教育的價值,但它們確實提出了減少不道德行為的另一種方法。具體而言,各種利益相關者應通過培養個人重視「親社會動機」,來培養人性的價值,以便他們更關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的積極影響。
在網絡世界和電子商貿活躍、並成為主要商業活動和營運模式的高度競爭環境下,產品和服務講究創新,企業員工的創造性人格,無疑是企業或組織取得創新發展成功的重要資產;但創造性人格具有「雙刃劍」的屬性,也必須高度注意和警惕。只有合規合法的創新性活動,企業的發展才能行穩致遠。
▲ 員工的創造性人格,是企業或組織取得創新發展成功的重要資產。(資料圖片)
撰文 : 龔亞平 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
欄名 : 評論‧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