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加入NGO由農村建橋到宣揚環保 周嘉旺身體力行教育下一代
要好好教育下一代,是不少父母的最大挑戰。能以身作則,肯定事半功倍。周嘉旺(Sharon)大學畢業後就加入過不同的NGO工作,從製作有關珍惜大自然教材,到走入國內落後農村為村民建橋,現職機構亦跟環保及持續發展相關,兩個女兒不但傳承了Sharon的同理心,亦同樣熱愛大自然,曾獲選2014年成功女性的Sharon,看來更是一位成功媽媽。
於大學時期修讀經濟學的Sharon,畢業後放棄投身商界,反而選擇加入屬慈善團體的環保組織「綠色力量」,負責一些環境教育工作,例如郊外攝影及製作一些有關珍惜大自然的教材,這源於Sharon從小就熱愛大自然,最愛看BBC電視台的《National Geographic》,而且家庭教育亦佔很大影響。
「父母經常教導我們不要浪費,我自小直至結婚前家中都沒有冷氣,爸爸會說我們已經浪費了大自然很多資源,因此要減少虛耗,又例如我們吃飯時碗中不能剩下一粒米飯。」
出於對大自然的熱愛,Sharon後來更報讀了環境管理課程並取得碩士學位,希望能在此方面有所貢獻。在爸爸的薰陶下,Sharon明白保護大自然的重要,除此之外,周爸爸亦培養了女兒的一顆愛心,她表示小時候即使家境並不富裕,但每當電視播映《歡樂滿東華》,爸爸總會打電話捐錢,身體力行告訴子女們,自己擁有的不妨多跟別人分享,更要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向村民學習環保
這顆愛心種子在Sharon心中不斷成長,Sharon離開了「綠色力量」之後,於2007年出任「無止橋慈善基金」創會總幹事,基金會主要為國內偏遠貧困地區,運用可持續的環保理念協助修橋築路、建設農房等。從那時起,Sharon就經常要深入國內多個偏遠地區去考察,而她首次有份參與的建橋活動,就去了甘肅省會寧縣馬岔村,Sharon回憶起第一次的建橋之旅:「出發前我真的有點緊張,因為知道農村很落後,我們要住在村民的家裏,起居飲食都跟他們一起,由於他們缺乏食水,記得我足足7天沒有沖涼。」
筆者隨即追問Sharon如廁的環境狀況,怎料這方面竟然沒大家想像般落後,因為當地的村民如廁後會利用泥將排洩物蓋好,不但可將臭味掩蓋,而且經過了一段時間,排洩物便可作為肥料使用。她續道:「當地村民每天都要過對面岸上學或買菜,而他們用泥及樹幹築起了一條橋,我覺得村民很懂得利用資源,不會浪費,最重要不與大自然對抗,這些都很值得我們學習,可惜一旦下大雨,橋便會被沖毀,更曾試過有小朋友被沖走。」
以生命影響生命
多次的建橋經驗,為Sharon的回憶留下了不少難忘的人和事,例如她在一次探訪中認識了一位名叫毛智龍的小朋友,他作Sharon的嚮導帶她在村內到處家訪,而每經過一塊田,毛智龍就進去摘一個番茄或一朵小花送給Sharon,Sharon便將身上唯一的筆記簿送贈對方作為回禮。12年後當Sharon再回到村莊,機緣巧合下再跟毛智龍相遇,他告訴Sharon現正在大學修讀城鄉規劃課程,原因是當年無止橋的活動啟發了他,因此他希望能透過自己的專業,設計出夢想中的家園。後來他甚至帶女朋友「見家長」般跟Sharon見面,令Sharon開心又感動,這就是Sharon口中的「以生命影響生命」。
為女兒致力改善環境
Sharon的行動除了影響了一位農村小朋友,當然還有跟她最親近的兩位女兒,今年分別10歲和12歲,兩人同樣熱愛大自然,亦傳承了媽媽的愛心,除了經常要求爸爸以開風扇代替開冷氣,細女還不時建議一家人到沙灘清潔執垃圾,還邀請同學一同參與。而大女兒更有一舉動令Sharon喜出望外:「我大女近年幾乎吃全齋,她很有同理心,說一條魚開開心心在水中游來游去,為何我們要吃掉牠?我很佩服她,因為連我都未能做到。」
現時Sharon任職於「陳張敏聰夫人慈善基金」,工作同樣跟環保及持續發展項目相關,於是Sharon現正修讀一個環保建築的博士課程,以增加自己在此方面的知識。問到Sharon會否因為太熱愛大自然而作出了很多方面的犧牲?有否想過投身商界所得到的利益比今天更多?她說:「我多年來為NGO為慈善團體工作很開心很有滿足感,這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每一個經驗都很珍貴。至於家庭,永遠都放在第一位,跟女兒相處及溝通都很重要,例如小朋友學校的所有活動,我都必定出席。」而推動Sharon繼續肩負起環保使命,正因為兩個女兒,除了女兒的同理心鼓勵了她,Sharon希望現時我們尚能欣賞到的大自然美景,他日女兒長大後美景依然存在,而且世界會有更好的改變。
作者:梁靜詩
責任編輯:黃鑑江
▲ Sharon 覺得身上的背心很有意義,由孟加拉的婦女以循環再造物料人手製成,她們藉着出售手工製品改善生活。(受訪者提供)
▲ 曾經獲得「最成功女性」殊榮的 Sharon,無論如何都會將家庭放首位,她更感激丈夫在各方面的支持。(受訪者提供)
▲ Sharon 希望現時尚存的大自然美景,他日女兒即使到了祖母的年紀,美景依然存在。(受訪者提供)
▲ Sharon 亦參與了四川 512 地震後的重建工作,並跟一班村民合照。(受訪者提供)
▲ 圖中的社區中心是從農村就地取材,利用當地的原材料跟廢物所興建,項目由 Sharon 現職的陳張敏聰夫人慈善基金贊助。(受訪者提供)
▲ Sharon 十多年前認識這位名叫毛智龍的農村小朋友,如今小朋友已長大成人,更因為「無止橋」的活動受到啟發,選擇在大學修讀城鄉規劃課程。(受訪者提供)
▲ 兩個女兒受到媽媽的薰陶從小就有環保意識,數星期前 Sharon 的細女便發起一家人到龍鼓灘執垃圾。(受訪者提供)
▲ 兩女兒秉承了媽媽對大自然的熱愛,因此 Sharon 的親子活動最常是親親大自然。(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