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加強「官產學研」合作 強化創科中心
「十四五」規劃中指明,香港要發展國際創科中心,在本港七一回歸25周年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港的行程,更精心挑選到科學園視察,反映中央對於本港今後創科發展,抱有極高的期望。
紡織製衣界 研發成果揚威海外
筆者認為,香港紡織及製衣界有完整的產業鏈,若連結大灣區的優勢,科研成果更容易轉化為商品,建立以至鞏固本港創科產業的地位。
多年來,本港紡織及製衣業界的研發成果揚威海外,例如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納米及先進材料研發院(NAMI)每年推出很多創新研究,屢獲殊榮。最近,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於「2022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9項參賽項目奪得3個金獎及6個銀獎,金獎項目包括新的3D針織打印技術、乳癌康復者胸圍、利用皮革廢料再造的生物基皮革。
在疫情下,紡織及製衣界的科研亦發揮了支援抗疫的作用,我們向抗疫的士、超市等前綫員工派發業界自家研發的「殺病毒手套」,而特區政府的可重用口罩是由HKRITA負責研發的,足見業界在科技研發的發揮空間很大。
創新科技成果要落地,必須有工業生產的配合,但香港科研成果很多時候停留在實驗室,轉化為商品時遇上困難。
筆者一直倡議「官產研學」,本港紡織及製衣界的根基深厚,除了有出色的科研機構及院校,也擅長與外國客戶溝通。香港作為企業總部,專門做基礎研究、融資和市場推廣,至於大灣區各城市亦可優勢互補,由深圳負責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東莞進行量化生產,再面向大灣區、全國、東盟市場。
吸龍頭企業落戶 形成產業集群
目前,國內多家大型服飾品牌,包括安踏、李寧、361度、特步等企業,在香港上市及營運,有潛力成為香港科研成果的促進者、應用者、推廣者。特區政府應該提供誘因,吸引龍頭企業落戶香港進行科研、再應用到產品之上,作大規模量產,推銷至全國及海外,慢慢便可以形成產業集群。
香港銳意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但立法會研究報告顯示,香港2020年的研發活動總開支佔GDP比例少於1%,而且大部分是政府主導,數字在大灣區排尾二,遠落後於深圳的5.46%。
扶持新興產業 促港經濟多元化
以色列的創新科技產業世界知名,筆者曾經去當地考察,幾乎是每個行業、每間企業都思考研究及應用創新科技。特區政府應借鏡當地,帶頭營造「人人創新」的氛圍,鼓勵工商界和年輕人加大投入創科。另外,內地的做法亦值得參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減費退稅」達到2.5萬億元,不但成功減輕企業的負擔,更加令企業在科研方面可以更進取、更大膽地投放資源。
習近平主席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提到「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
換言之,特區政府必要時應採取果斷措施,大刀闊斧扶持新興優勢產業,亦惟有將傳統產業結合創科,促進香港經濟更多元化,才能讓香港青年有更多出路,加強融入大灣區。
筆者有信心,在新一屆政府的領導下,「官產學研」會加強合作,創科和工業會結合得更緊密、更順暢,為香港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共同努力,更好貢獻國家所需。
▲ 港府應提供誘因,吸引龍頭企業落戶香港做科研、再應用到產品之上,並作大規模量產,推銷至全國及海外,慢慢便可形成產業集群。(資料圖片)
撰文 : 陳亨利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紡織業聯會會長
欄名 : 評論‧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