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明確抗疫路綫圖 說服市民齊配合
繼香港公布按慣例在11月首周舉行金融科技周後,新加坡也巧合地將本來在同月第二周舉行的金融科技節提前至首周,變相與香港舉行日子重疊,有「搶客」的嫌疑。
疫苗接種率 掛鈎海外通關
事實上,除了11月的金融活動有機會被「搶客」外,本月新加坡將首辦的亞洲Super Return會議及珠寶首飾展覽會,本來也是由香港主辦,最後因防疫措施的影響而轉至當地;而本港除了舞火龍外,國際龍舟錦標賽及維港渡海泳也傳聞會取消,讓人可惜不已。
早前有傳言表示,11月舉辦的國際金融投資峰會,當局有機會豁免出席者的檢疫要求,可是有指受邀的投行高層覺得,這個做法予人特權之感,不利於他們的形象,故除非當局可以進一步放寬至整個社會,否則他們寧可不要有關特權。在此情況下,新加坡與香港的活動撞期,更讓人擔心會進一步流失參與者,到時來者稀少下,畫面便十分難看。
我非常同情當局現時陷於兩難困局,放寬又擔心疫情上升,收緊又會導致經濟受壓,可謂兩面不是人。不過,我相信當局只要明確向社會表達他們的抗疫路綫圖,應可說服市民積極配合當局的防疫工作,畢竟市民現時陷於防疫迷茫的狀態,不太知道究竟一切是為了甚麼,以及就算配合當局的工作,又可以帶來甚麼好處。
因此,當局必須向社會發出清晰的信息,疫苗接種比率與放寬來港檢疫天數直接掛鈎,讓公眾知悉他們的配合,將有助實現與海外通關,每個人的貢獻也非常重要。現時,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種工作大幅落後,限制了當局可以放寬的可能性,根據紀錄,3至11歲及80歲或以上群體,分別只有13.02%及49.5%已接種3針疫苗,而他們當中更分別有近2成及3成的人,屬於一針也未打的高危群體。故此,當局最近公布降低疫苗通行證適用年齡至5歲,某程度上有助於推動有關年齡層的接種工作;但社會上始終存在抗拒接種的人士,所以就要用放寬入境的日子,作為全社會上下一心共同邁向的目標,以推動更多人參與接種。
增私院合作 保障醫療系統
此外,當局亦需要加強與私家醫院的合作,從而避免醫療系統崩潰;只有確保醫療系統有效運作,才足以支撑社會進一步的通關安排。當局自經歷過第5波疫情的「公私分明」又互不配合的災難後,曾與13間私家醫院建立起轉介的機制,可是從最近的實踐經驗看,轉介的比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例如有3個私院的轉介病床使用率為0%,僅5間達到60%的水平,這難免讓人擔心會重蹈第5波疫情的問題,私家醫院未能與社會齊心抗疫。
可是從媒體報道可見,轉介率低的原因卻有兩個不同的版本:醫管局表示源於私院拒收,現時每日轉介百多個病人,只有20至30人最終能成功;香港私家醫院聯會卻反駁,當中有45%是醫管局主動取消,而有10%則是經他們評估後認為不適合,故此大半的責任都不屬於他們云云。
作為市民,看到他們各有說法,一時也難以判斷誰對誰錯,不過筆者肯定一點,就是雙方也未有汲取第5波疫情的教訓。因此,筆者希望雙方為了社會整體利益,可以坐低好好討論如何理順轉介流程,而不是互相責難對方。
交代轉介個案 助公眾判斷
再者,當局亦需要向公眾交代每宗轉介個案的情況,特別是轉介及被拒原因,以便讓大家有更多資訊作出判斷;當然,更重要的並非責難哪一方,而是想知道如何可以提高轉介成功率,從而減輕公立醫療系統的壓力。
最後,如果情況沒有明顯改善,當局應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作為日後與有關私院討論地皮續約、牌照延續,以及免稅資格時的重要參考,從而讓他們明白其營運背後有使用到公共資源,有回饋社會的責任。
筆者衷心希望,當局可以透過11月的契機,說服市民一起配合抗疫的工作。上天不會無故掉下餡餅,要抗疫成功,背後必須大家共同努力。
▲ 港府可透過11月金融峰會的契機,說服市民配合抗疫工作。要抗疫成功,背後必須大家共同努力。(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梁熙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