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ESG發展不可擋 港商須抓機遇

評論 2022/10/06

分享:

分享:

環境、社會和企業管治(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ESG)近年的發展可謂非常驚人,成為全球主要金融市場最重視的議題之一,各大監管機構都積極提升ESG的披露要求,香港算是當中發展得較快的市場。港交所在2019年更新其ESG滙報指引時,參考了當年全球領先的ESG披露標準,以及融入了「氣候相關財務披露工作小組」(TCFD)所提出的框架,大幅加強對董事會在ESG管治上的披露要求,以當時的標準而言,可以說是非常有前瞻性。

各地發展步伐未停 持續完善標準

當然,其他金融市場並沒有停止ESG發展的步伐。以美國為例,雖然其ESG滙報水平及標準一直比其他主要金融市場落後,但就在今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就提議,要求上市公司需要在其已審計的財務報表上,披露氣候相關的資訊,例如氣候變化對公司可能造成的風險,以及董事局對這些風險的管治。相關提議的諮詢期剛過去,雖然披露要求的最後定稿還未發布,但已充分表現出美國對提升ESG披露的決心。

英國及新加坡都是ESG發展得比較成熟的經濟體,英國已要求大型上市及非上市公司,根據TCFD的框架披露氣候相關資訊;新加坡亦有類似要求,但只應用在某些行業的上市公司,包括金融業、能源業、建築業、農業、林產品業、食品業及運輸業。

而歐洲的發展就絕對不容忽視。在今年4月,歐洲財務報告諮詢小組(EFRAG)提出了一整套既詳細又完整的「歐洲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對比起其他市場只針對氣候變化,EFRAG的標準除了整合TCFD的滙報框架外,亦同時兼備社會層面的滙報要求,是較為全面的披露準則,而且標準內的每一項要求,都十分清晰及仔細,稱得上巨細無遺。該標準在8月完成了諮詢,相信最後定稿會將全球的ESG標準推上新的高度。

至於中國內地,對比起其他市場而言,環境信息披露規定有一個特別而重要的元素,就是罰則。雖然該規定並不是應用在所有上市公司上,但當中清楚列明違反規定的罰則,務求令企業嚴格執行,而不是敷衍了事,在實際規管企業行為上的成效,可能比其他市場更為顯著。

未來滙報要求 將更嚴謹精細

TCFD框架是過去數年ESG發展的重心,而未來的重心應該會落在由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SSB)提出的框架上。ISSB是由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成立,由於IFRS是全球最廣泛應用的會計準則之一,ISSB框架在諮詢階段就已獲得包括香港在內多個主要金融市場支持。TCFD框架與ISSB框架的最大分別,在於前者是指導性原則,後者是較具體的規則,亦即更嚴謹精細,所以未來的ESG滙報要求只會愈來愈高。

各市場的ESG標準,都是以規例監管企業行為,不免會令人覺得企業並沒有理會氣候變化的影響,所以才需要監管機構出手干預,但事實卻不然。私人企業及投資者其實一直都非常關注環境及社會問題,亦發起了不少行動,例如商界展關懷、B-Corp、社會責任投資、影響力投資等,希望透過自身對社會的影響力,由下而上地改變企業文化,在追求盈利之外,更注重環境及社會議題;又例如ISSB框架要求披露的Scope 3溫室氣體排放量,其實一些大型的國際企業(例如Puma、Apple)早已經主動披露了。

而就在上月,知名戶外品牌Patagonia創辦人Yvon Chouinard宣布,其家族將會捐出整間公司的擁有權,支持應對氣候變化。該公司的股份將會由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的信託基金及非牟利組織持有,公司盈利扣除再投資入公司營運的部分後,會全數投放到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事業上。Patagonia多年來都將環保議題融入營運策略中,由產品的生產原料到過程,都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亦自1985年來,每年捐獻總收入的1%到環保組織;而更重要的是,Patagonia並沒有上市,其所有環保活動都是自發性,並不是為了合規而行。

提升整體ESG表現 取決營商文化

由此可見,企業的ESG表現,與是否受到監管並不一定有必然關係。以香港為例,我們會發現有不少上市公司的ESG表現,遠遠超過港交所的要求,如果只為合規而行,着實不必投放如此多的人力物力,達到精益求精的程度。

其實監管機構的ESG標準,只是訂立市場內企業ESG表現的下限,而市場內所有企業的ESG整體表現,其實取決於營商文化;如果營商文化沒有提升,令ESG整體表現停滯不前,強行提高ESG標準只是令更多公司違規而已。

在實際操作上,港交所會定期檢視上市公司的ESG表現,作為是否提升ESG標準的一項指標,這情況亦與學術界的研究結果相符:有學術研究發現,除了法規外,市場文化及經濟發展都是影響企業ESG表現的主要原因之一。ESG表現亦與公司總部所在地的社會資本有關,例如非牟利機構與人口的比例,所以營商文化與ESG標準其實會互相影響,監管機構要提升ESG標準,都需要有優良的營商文化配合,方可成事。

現時ESG標準的發展,商界參與絕對是一道重要助力,對環球ESG標準影響深遠的TCFD框架,正正就是監管機構及商界合作的成果,由當時英倫銀行行長Mark Carney及Bloomberg創辦人Michael R. Bloomberg共同推動而成。如上文所述,多個金融市場的ESG滙報要求,都已經融入了TCFD框架,要求上市公司正視環境社會問題,甚或要求非上市公司都作出同樣的披露。

雖然現時全球ESG的準則,大多以監管上市公司或大型企業為主,尚未廣泛涉及非上市公司,但沒有上市的中小企其實都是整個生態圈的一部分,都會受ESG發展的漣漪效應影響;嚴謹的ESG要求或許會增加上市公司的合規成本,但對中小企而言,卻會帶來多一分的機會。

直到現在,ESG滙報標準只要求披露Scope 1及Scope 2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公司只需要知道自己營運上直接排出的溫室氣體量(Scope 1),以及用電或煤氣而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量(即Scope 2)。但根據現時發展趨勢,未來ESG滙報標準很有可能會包括Scope 3,要求遠比Scope 1及Scope 2為高,公司需要非常清楚整條產業鏈上下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一旦滙報標準包括了Scope 3,公司就需要向服務供應商收集ESG數據,甚至會要求供應商符合一定的排放量標準。

建有效數據收集機制 突圍關鍵

因此,中小企要成為上市公司的服務供應商,就需要有能力收集ESG數據,以及設立一套減排措施。這對一般中小企而言是一個挑戰,因為建立有效的ESG數據收集機制及減排措施,需要投放一定資源,但只要成功達到要求,便可以增加獲得服務合約的機會。

隨着ESG滙報要求不斷提升,企業除了要掌握自身的ESG數據外,更需要收集服務供應商的ESG資訊,所以對有能力提供這種資訊的中小企而言,ESG滙報標準的發展會為其業務帶來不少商機。

總括而言,ESG披露標準日漸嚴謹及擴展,已是環球不可逆轉的趨勢。不論是大型企業到中小企,本港企業均應洞悉此趨勢,及早部署,將披露要求化為商機,同時為環境及社會出一分力。

ESG披露標準日漸嚴謹及擴展,已是環球不可逆轉的趨勢,港商應及早部署,將披露要求化為商機,同時為環境及社會出一分力。(資料圖片)

撰文 : 黃元山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