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宜出招激活交投 助樓市軟着陸

評論 2022/10/08

分享:

分享:

行政長官李家超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將於本月19日發表。據了解,有多個政黨都倡議置業政策「減辣」,李家超日前亦表示,原則上同意政府可修改現行政策,鼓勵外地專才在港置業,冀望能刺激今年來異常淡靜的香港樓市。

樓市對港經濟 具特殊重要性

香港各大政黨智庫每年都進行研究,提出眾多政策建議,近年風氣主要是「派糖」,筆者過去曾撰文指出,政府開支要以「投資」講求將來回報、政策改變要以「坐莊」心態,以創造和改善市場環境「做大個餅」作為思想導航,而香港作為自由港、外向型經濟,主力行業如金融、物流、航運等,皆是「酒肉穿腸過」,惟有樓市是真正能在本地留下來的資產和價值,所以在政策倡議上有較大重要性。

例如近日美國加息,美滙指數強勁,港元與美元掛鈎,本應跟隨美國有大筆資本流入,但結果竟然是流出,原因之一就是香港加息時要顧及樓市,正如美國以及其他大陸國家因地方大,樓市對經濟不及香港般重要,但對交通和油價則高度依賴;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政府對本國石油供求的可控性,比特區政府對香港樓市的可控性還要低,所以特區政府要做宏觀調控,其實已相對容易。

港樓有價有市 流通性相對可控

這些年來香港樓價一直冠絕全球,有價有市,升值背後原因可分為3部分:第一是房屋建築物本身的質量,即用料、大小、設計等;第二是地段,即基建、交通、公共服務的便捷等,這方面香港本來都屬世界第一,但自疫情「封關」後,國際交通的便捷度大打折扣,未知何時恢復;第三就是筆者上周撰文提到的資產「流通性」,即以前港樓有價有市、容易出售,所以是全球公認的一流資產,「容易出售」這點本身已很值錢,多人肯「貴買」因為他們相信港樓有需要時也容易「貴賣」,數年前香港樓市被指過熱時,特區政府推出的「辣招」,便主要是針對第三部分作調控。

問題是今年以來,香港樓市交投淡薄,即不止上述第二部分的價值受影響,連第三部分的「流通性」亦正受嚴重打擊。可幸的是,相比美國政府對石油供應的可調控程度,特區政府對港樓「流通量」的可控性較高,所以若當局要振興樓市,第一步就是要在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盡快推出刺激成交量的即時短期性措施;當交投恢復活躍,長遠樓價自然能穩定下來。

外來專才「減辣」 遠水難救近火

現時社會上被廣泛討論的政策改革,仍然停留於境外專才留港長期發展「減辣」的稅務寬免,這些倡議的背後意圖當然是好,但始終力度不足,遠水難救近火。首先,境外專才遠道而來,做事也必深思熟慮,沒在香港居住一段長時間、甚至成家立室,是很難輕易作出於本港置業這個昂貴決定。

要是我們只用銷售員心態推銷,若有人響應政府呼籲高價接貨然後「坐艇」,他們回鄉後或國際上「說香港故事」時,說到了買香港樓成為負資產的黑歷史,對香港樓市的長遠發展也是有害無利。

再者,在港經營多年、甚至已差不多有本港永久性居民資格的外來專才,其住屋和財產情況其實與本地青年相若:首先現時在港已有居所,更因不用與家人同住,居住環境可能比本地青年更好,更無迫切性在短期內高價買樓,與本地潛在買家其實沒有分別。

因此,外來專才「減辣」雖然是一個正確的思考方向,但相信實際對增加港樓成交量的作用輕微,而且要運作成熟,最快也要等數年,到時香港樓市的流通性已連續低迷幾年,買家和銀行對港樓「流通性」的展望還有沒有現時般樂觀就很難說。

所以,在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與其用不同小修小補「派糖」式政策增加銷售,不如認清現實,為今年以內以及預計明年將會持續的跌勢作好準備,用政策手段先促進成交量,別拘泥於一時三刻的樓價跌勢;只要交投夠活躍,樓市能達致軟着陸,疫情結束後回穩和反彈便可期。

速推「限時」稅務優惠 吸購買力

筆者上周撰文提出的「首置印花稅限時優惠」,無論政策是針對本地首置還是外來專才,重點是要「限時」,類似百貨公司限時清貨大特價的概念,最後還要注意國際樓市:疫後各國均開放邊境,搶有生產力的年輕移民,在房地產市場而言,即會有更多地方的房地產被納入香港買家的考慮範圍,而這些發達國家一般都比香港更接近美國資本市場,相對香港而言較不在乎樓價下跌,而更在乎交通、油價上升,甚至可以樓價下跌作為社會維穩工具。

若「首置印花稅限時優惠」未能盡快推出,香港購買力轉購外國(如英國)樓,但購買量又未足以扶持當地樓價,國際樓價繼續下跌,一大班有購買力的本港中產成為負資產,到香港政策推出,想回來也沒有資金,外來專才的購買力又未到位,到時導致香港樓市「人踩人」式斷崖下跌,麻煩就大了。

港府應為今年內以及預計明年將會持續的樓市跌勢作好準備,以政策手段先促進成交量,達致軟着陸,疫情結束後回穩和反彈便可期。(資料圖片)

撰文 :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