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基因

副刊版 2022/10/14

分享:

分享: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新鮮出爐,花落誰家?絕不是香港,過去一百一十三位得獎者中,從未有香港人,我們只能繼續默默期待。

今年得獎者是瑞典遺傳學家帕布(Svante Pääbo),其重大發現是史前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的基因圖譜,雖然離現代應用醫學較遙遠,但也極具趣味。首先,從老骨頭找基因確是難事,尼安德特人有數十萬年歷史,而早在三萬年前已完全絕迹。從萬年老骨尋找基因難度極高,因不單殘餘基因極小量,同時也受到其他生物例如細菌基因污染,花了近十年時間,才能從一件四萬年前骨頭的Mitochondria(綫粒體)完成基因解讀,再跟人類和黑猩猩的基因作比較(見註),發現歐洲和亞洲人約有百分之一至四的基因源自尼安德特人。即是說,你我都有點猿人遺傳。

趣味研究,畢竟也要問有何臨床應用價值。基於他們的基因技術而產生一門新學科稱之為Paleogenomics(古基因組學),除用作考古外,專家亦提出古代基因可幫助解釋現代人類生理發展,例如古人類EPAS-1基因可以在西藏原居民身上找到,是解釋他們為何能在高原缺氧地區正常生存原因之一。此類提案較為遙遠,是否能改善現代人類生活仍屬未知之數。

惟醫生知道香港的盧煜明教授剛奪得美國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 Award),也是港人將來獲諾貝爾獎的最大盼望。

註:Green & Pääbo et al, Science, 2010

撰文 : 莫樹錦

欄名 : 醫筆稱心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