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好看之處

副刊版 2022/10/20

分享:

分享:

兒時很喜歡歷史科,有人說讀歷史只是讀過去式的事件,而且只需要死背便是。我從小不是這樣看歷史的,愈讀愈多問題向老師發問:這樣的一段歷史是誰負責寫的?他如何知道自己一定對?每日每月每年發生那麼多事,他如何篩選甚麼事應記下、甚麼事可省卻?為甚麼他認為不重要的,就可以不記載,那我們豈不是給前人的決定影響我們如何理解當時發生甚麼事?那如果寫歷史的人走漏眼又或特意省卻,那段不被記錄的事件豈不從歷史記載下消聲匿迹、後世無法得悉?

當時老師告訴我,現時我們讀到的歷史文獻,是朝廷/官府(總之是官方單位)專人負責記錄的,我感到驚訝無比,回家想了一陣,翌日又跑去追問老師:若歷史是這樣被記下來的話,會否有唔妥呢?若皇帝是記載者的老闆,明知要得到皇上的approval,寫得不好又可能被斬頭兼誅九族,那誰會敢如實記錄?又,那些要人只記下自己豐功偉績的皇帝,其實是否一如歷史書本所載的如此偉大?再問,肯歌頌到現任老闆是舉世無雙偉人的人,又會是甚麼人?若這類歌頌者在朝廷/官府負責記載當時事迹,他對篩選事件記載的決定和角度能沒有偏頗嗎?若寫不光彩的歷史就只能寫上一手/上一朝有幾荒淫無道的話,那記錄者就不是與事件發生之時同步記載,這樣的文字,準確性能十足嗎?

感激當年的老師,都是鼓勵學生思考的教育者,他們給我的回應,不僅沒有令我對歷史失去興趣,更啟發我對歷史文獻和歷史如何被記載有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我看歷史和人物,從不會只相信一種來源,一個人或國家偉大與否,不能單看一種敘述和層面去判斷。相信曾對歷史記錄和敘述如何有可能被篩選/被省卻/被美化/被黑化有過深切思考的人,面對一些事件,都不會擺出一副「事情都被我看透」的樣子去教人這樣或那樣吧。古今中外歷史都好看,而它好看之處,對我來說,從不是事件,而是事件以外文字沒(能)記載的愚昧人性。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