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動態足弓
一步一腳印,意思是做事腳踏實地,刻苦努力前進的意思。每當腳氣略濕的日子,若閒時總愛回頭看看自己的腳步腳印。只要細心觀察,每個人的腳印除大小不一樣外,腳形、深度及內外八字等步態大相逕庭,同時亦顯露足弓高低各不同。
足弓並非天生定形。每人自呱呱落地,足弓需經過數年時間才能逐漸成形。一般所言足弓會在6至8歲形成,成年期間穩定,但隨筋腱退化、關節失穩,可於老年期出現足弓扁平。此外,常言的足弓外,足部亦有其他弓形結構。一般常談及的足弓是指足掌內側拱高結構,亦名「直足弓」,其分布由足拇指、經足掌內側至足根;另一足弓分布五足趾下,卻稱「橫足弓」。直橫足弓分別代表縱橫二方向及位置的足弓結構,當單一因受傷而表現塌陷,大多會相互為因果,臨床最終同時表現足弓扁平。
如前所述,足弓形成非一日之功勞。足弓即使主要以骨頭支撑,但仍需要相鄰筋腱韌帶承托。例如直足弓需由足趾骨、足舟骨、距骨及跟骨作架構,亦需強韌的彈性韌帶支撑,及足掌內的外展姆長肌及小腿部的脛後肌承托。假若先天骨發展不良或扭傷足踝韌帶,或肌力不足,皆可波及足弓穩定結構,表現足弓塌下,步履疲累沉重。
足弓塌陷亦非全然負面,問題癥結只在於程度。我們步行時,從足跟着地至足拇指離地過程中,腳掌先後出現功能性的足弓扁塌與提升。在足跟剛着地至足面完全貼地時,足掌旋前,足弓會略作扁平,這有助足底筋膜吸收步中震動;此後至拇指撑地離地之際,足拇指後伸,會表現Windlass絞盤機制,牽緊足底筋膜,鎖實足前掌關節,準備好足掌撑向地面,推進身體向前。
故此,足弓並非固定結構,健康的狀態是能隨步伐中扁塌及升高。但假若足弓長期塌陷或久處高拱高足弓狀態,失去穩定關節或吸震作用,會導致足履活動機制失常,引致一系列包括足底筋膜炎、莫頓氏神經瘤(Morton's Neuroma),甚至加快加劇髕軟骨或半月板退化等問題。所以,足弓的觀察更應以步行或跑步時的活動狀況而論,同時亦考慮個人運動程度需要。天下間沒有最完美的足弓,只有更合適個人狀況的動態足弓。
▲ 足拇指後伸後,足底筋膜(紅綫)拉緊直足弓(藍綫)向上提升。
▲ 足拇指後伸後,足底筋膜(紅綫)拉緊直足弓(藍綫)向上提升。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