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搶才留才雙管齊下 保持港競爭力
人才流失、人才短缺、人力資源不足,近期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談及人才不足的困難。
長期低生育率 致勞動力萎縮
政府統計處在8月中公布的2022年年中人口數據顯示,我們的人口較去年年中減少約12萬人或1.6%,連續3年人口錄得淨移出;勞動人口在4年內下降了6%,接近10年最低水平。
人口結構的變化,亦為我們帶來挑戰,導致勞動力萎縮。過去一段頗長時間,香港總和生育率持續低於更替水平,也是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地區之一,至今年年中,每5名港人便有一名為65歲或以上人士;預算到2039年,更會增至每3人中有一名65歲或以上人士。
如何留住本地人才,並吸納外來優才,成為政府和企業甚為關注的議題。
人才在香港的發展繁榮中,一直扮演着關鍵的角色。過去內地企業的蓬勃發展,成就了香港的製造業,而來全球的優秀人才,則幫助香港成功轉型為國際金融、航空及物流中心。
若欠缺足夠人才,香港就難以保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貿易和商業中心的重要地位,亦難以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優勢。說到底,我們需要大量本地和非本地技術人才,以保持和提升我們的競爭力。
倘全球續缺才 恐年損8.5萬億美元
香港並不孤單,不少地方也面對欠缺人才的問題。全球性的組織諮詢公司光輝國際(Korn Ferry)曾發表有關全球人才研究,評估了20個發達及發展中經濟體的人才供應,並預計到2030年,部分經濟體勞動力缺口可達8,500萬,數目差不多是德國的整體人口。若情況未得到改善,到2030年全球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可能導致8.5萬億美元的年收入損失,相約於德國和日本GDP的總和。
行業發展不斷變化、人口趨勢轉變、技術的創新、勞動力技能不足等,都意味着世界各地正努力挽留並吸引人才,我們絕不能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落後。為了應對這挑戰,除了要培養和留住本地人才,我們更要吸引全球人才到來。
可是我們現有的教育體系,似乎未能完全配合和提供香港未來發展所需的人才技能,畢業生所提供的技能,也似乎未能完全符合僱主們的期望。
認證系統更靈活 鼓勵提升技能
Google香港在2019年的一項報告顯示,64%企業在聘請STEM知識的人才時遇到困難,我們的學校需要更好地培育學生掌握STEM技能,並加強同學們的創新能力和判斷性思維。
在技能重塑和技能提升方面,我們亦要多下工夫。香港的持續學習參與率約為20%,比競爭對手新加坡的49%低很多,也許企業和學界之間要有更密切的合作,以及更靈活的認證系統,以鼓勵技能提升。
此外,鄰近內地也可是我們吸引外地人才的優勢。國家統計局8月公布的數據顯示,16至24歲青年人調查失業率接近20%;我們缺乏STEM人才,而內地有較多科技人才,主要是由於不少科技企業縮減人手和畢業生求職潮。
只要我們現在積極應對並制定策略和措施,以吸引和挽留人才,香港仍是個充滿機遇的地方。
行政長官李家超最近宣布了一系列吸引全球人才來港的措施,包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期限延至兩年、合資格外來人才可就首個物業申請退還額外印花稅、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
留住人才 比招才更具成本效益
而留住人才可說是我們另一重要目標,亦比不斷招募新人才更具成本效益。整體生活質素影響到人才的去留,香港在城市宜居性的眾多方面有不錯的成績,包括安全、低稅率、簡單稅制、優質的教育、醫療、藝術和文化等;早前的防疫措施減低了我們的吸引力,但相信情況很快會有好轉。
我們需要高質素人才,以協助香港復甦,保持並提升香港的競爭力。讓我們都出一分力,一方面吸引全球的優秀人才來港工作,另一方面也鼓勵本地及外來的人才留下來在港生活,畢竟人才是未來繁榮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 若欠缺足夠人才,香港就難以保持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貿易和商業中心的重要地位,亦難以充分利用大灣區的優勢。(資料圖片)
撰文 : 陳智思 前行政會議召集人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