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文章
自殘不是自立 德對華「酒醉三分醒」
網絡近日流傳一段子:一個月前,德國人喊着要「去中國化」;一個月後,德國人嘴裏仍然是這句話,但後面加了一個字,變成「去中國化緣」。
這當然只是笑話,但可謂傳神演繹了德國困境。所幸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想通了:自殘不是自立,德國此刻視中國為敵百害而無一利,哪怕德內部雜音煩囂,一國之首應有擔當,不能只求八面玲瓏。
只是德國既有人「酒醉三分醒」,亦有人「倚酒三分醉」。德國內部政治波譎雲詭,中德關係未來仍會暗藏殺機。
朔爾茨力排眾議訪華 反對脫鈎
朔爾茨上周率德國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成為疫情以來首位訪華的西方領導人,其間達成大手買賣空中巴士客機等商業協議。朔爾茨指出,德國反對脫鈎或陣營對抗,政治家有必要為此負起責任。
本欄半年前寫道,作為歐洲定海神針默克爾繼任人,朔爾茨十分倒楣,一登頂即墮進俄烏戰爭這萬丈懸崖,而他對俄再三先是堅持溫和策略,再屈於西方內部批評逆轉決定,顯得耳仔軟,立場底綫不清晰,只在動盪中隨波逐流。
朔爾茨今次卻展示硬漢一面,頂住巨大壓力,有點令人刮目相看。他訪華前,綠黨不斷鼓吹對華強硬,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宣稱「須從對俄政策汲取教訓處理對華關係」,更隱晦警告朔爾茨不要違反執政聯盟協議的涉外主張。綠黨另一頭目、經濟和能源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亦揚言:「德國對華政策不會再天真。」歐盟官員也說類似的話,隔空對朔爾茨施壓,說必須認清中國是對手。
可以說,俄烏戰爭氛圍下,德國和歐盟「跨大西洋主義者」,也就是親美派,力量達到了冷戰後前所未見的地步。德綠黨甚至傾向視默克爾為依賴俄羅斯的罪人、能源危機是綠色轉型大好機會。這些政客正在比試誰最夠膽自殘「為理想獻身」,用貝爾伯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不管德國選民怎麼想,我也要為烏克蘭兌現。」對於和中國打交道,他們也是如此心態。
好在社民黨朔爾茨終於不吃這一套。他力排眾議,一人抵住政府6個部門,促成漢堡港向中企售股交易,將比例由35%折衷至24.9%。
更難得的是,朔爾茨當局在美國對華打響「無限制芯片戰」之際,據報亦有意批准中資收購德國芯片廠Elmos。
先不論中資獲得漢堡港股權有否「威脅」、Elmos技術是否已經落伍,反對者認為,朔爾茨這是重走默克爾老路。然而不同默克爾,朔爾茨並非設想以貿易改變中國,而是為了德國以至歐洲的生存利益而糾偏。
中國連續6年 德最大貿易夥伴
歐洲與俄脫鈎,已陷入能源荒、高通脹困局。德國第三季經濟表現有意外驚喜,按季微增0.3%避過收縮,但10月通脹升至11.6%,超乎預期。分析認為衰退仍然難免,只會遲一點到。成本飛漲正在加速歐洲工業外移,而鑑於日本產業設備老化、印度基礎設施不足等問題,依重重工業的德國選擇尤其不多,不外乎就是美國及中國。
美國能源成本低,加上被歐洲視為地緣風險較小,正在吸收歐洲一部分資本。但相比親美派,朔爾茨始終有一點與法國總統馬克龍近似的政治覺悟,認為歐洲需在中美俄之間相對平衡,方能真正自立,並對捲入陣營對抗的悲慘有所警惕。盡管德法近日就能源補貼、防務自主等議題分歧,令朔爾茨與馬克龍巴黎之會不算成功,但兩人認同,美國有意掏空歐洲產業,歐洲不能束手就擒。
中國則有不同的吸引力:市場超大,而且配套產業鏈完整。正如《華爾街日報》引述在華投資生產廚房設備的美國企業家Jacob Rothman所講,就算客戶施壓要生產綫遷移,但實情是沒有哪裏能與中國競爭,讓合適的工廠、人員、設備和原材料供應滙聚一起,好比將飛機降落航母。
德國業界也對此十分清楚。縱疫情困擾和中西矛盾升級,德國經濟研究所數據顯示,單計今年上半年,德企已對華投資100億歐元,比以往最旺時全年還多。化企巴斯夫(BASF)、科思創(Covestro)、藥廠默克(Merck)、機電商西門子(Siemens)、汽車零件商海拉(Hella)、超市奧樂齊(Aldi)等近期皆宣布擴大投資中國。而即使德國政客拿新疆造文章,經濟部不再擔保福士汽車(Volkswagen;內地稱大眾)在華業務,公司也沒有卻步。
事實上,中國已連續6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而德國也是中國在歐最大貿易夥伴。德工商總會行政總裁Martin Wansleben直言,中國是德企最重要銷售市場、原材料供應商、創新市場之一,如果沒有中國,德國只會更加窮。
馬克龍或訪華 修正自殘式親美
當然,中德貿易不是對德恩賜,中國同樣深有獲益。這不只是經濟商業上、技術科研上,還在於穩住西方陣營溫和力量、破解美國圍堵和霸權的地緣政治上。這亦使朔爾茨其實手執一定籌碼,非如親美派指控的向中國叩頭。他也沒有以中國為訪亞首選,4月在日本不點名說,必須確保供應鏈不會依賴單一國家。
可見朔爾茨中國政策要旨就是平衡,而無意跟美國尋求鬥垮中國。他來華前在德媒撰文,稱世界形勢劇變,德國需要改變對華方式,但指出一個14億人的中國,當然會在世界扮演重要角色,「就如歷史長河中一直以來那樣」。這樣的歷史感,正是美國人或親美派缺乏也不願面對的。朔爾茨以實際行動,捅破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稱G7對華政策「趨向一致」講法。
朔爾茨之後,馬克龍據報亦有意在近期訪華。歐洲在俄烏戰爭以來一輪自殘式親美過後,有回調修正迹象。
京擴大開放管控分歧 穩住德歐
只是,中德、中歐關係會否真正重趨穩定,接下來仍未明朗。除了綠黨鼓躁,朔爾茨亦需應付社民黨內不同聲音。他訪華前夕,同黨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就先是承認對俄政策失敗,再到訪日本商談遏俄、助烏以及「印太」。德國總統作為虛職,與日本首相講這些並不太尋常。到底是箝制朔爾茨?還是為他訪華打掩護?
無論如何,德國與歐洲政治形勢複雜多變,有多種勢力、多手準備。中德、中歐關係之後一旦處理不慎,恐會重蹈《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覆轍,談好了才觸礁。中方穩住德國以至歐盟,經濟上需擴大開放、便利外商,政治上亦需保持定力、管控分歧,更要多強調衞生、糧食、氣候合作等共同語言。
▲ 德國總理朔爾茨(左)上周率德國商界代表團訪問中國,成為疫情以來首位訪華的西方領導人,其間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