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供銷社回來
副刊版
2022/11/08
上周,兩個有關消費市場的新動向頗引起哄動,一個是重提供銷社,另一是騰訊與中國聯通成立合營公司。兩者都涉及更重大的題旨:國家或國企將更進一步掌握市場,無論是日常生活用品的供銷,以至大型互聯網公司的數據。
聽起來確是會引來不少質疑,譬如供銷社,大眾首先的反應,是否意味要回到計劃經濟年代的統一生活用品供應,排除自由市場的自我調整機制?再推向極端,甚麼糧票、大鑊飯都出來了。
當然,政策上的解碼試圖淡化這回到計劃經濟的講法,說供銷社在中國其實從沒停止,所以也不能說成是重出江湖。例如棉花這大數量產品,長年都是供銷社主導收集和分銷,而不少鄉下的農產品,長年也用這模式,它的分銷點和每年銷量不在少數。其次就是解說,話今次說的供銷社,和過往的很不同,焦點不在艱難時期的統一資源分派供應,而是在更好推動農村經濟(供銷社更多是設在農村,推廣農產品經濟),而且跟現存的超市是並存關係。
但也未能完全釋疑,因為現在大如北京,也有了鄰里中心等類似供銷社的推廣,說明它看來不限於農村領域。再而是供銷社另有穩定物價的功能,前設是嚴格的售價管理,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簡單而言,可能是低價入低價出,那是否意味着給農民生產者的價錢,會不及自由市場的定價,直接影響農民收入?
放到更大的圖景,無論是統一規範供求,到國企進駐互聯網私企,都反映更進一步的國進民退。於掌管互聯網大頭公司一事上,核心就是牢牢把龐大的數據掌握到政府手裏。把權力、物資、數據都統一收到囊中,不知蘊含着甚麼大局?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