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粵劇花旦陳咏儀 八級鋼琴番書妹偏愛查篤撑
媽媽是標準粵劇迷,想當然以為粵劇花旦陳咏儀耳濡目染也會為此沉醉傾心,沒想到她劈頭第一句:「我細個聽到鑼鼓聲就想逃!」認真反高潮。
人生路上有很多意料之外,陳咏儀由不喜愛到極鍾愛,盡管近年受聲綫問題影響曾萌生一絲退出之念,最終還是不捨留下來。「除了因為太鍾意,我想不到其他理由。」
在台上演盡佳人、英雌的陳咏儀,直言小時候並不喜愛大戲。「家中都是西樂人,我由4歲開始學鋼琴,在14歲已考獲八級。」她曾想過朝音樂方向發展及深造,想報讀演藝學院,可惜入學年齡未符資格。
與粵劇結緣,是陳媽媽關妙美熱愛粵劇,不但去學唱、練功甚至踏台板演出,初期是業餘身份,後來更組織了「精英粵劇團」。當時陳太是油尖旺區議員,因為不時有探訪老人院及敬老活動表演,獨生女陳咏儀當然不能「獨善其身」,被迫每星期「學」大戲。
「過往媽媽演出,我在後台走來走去,一聽到鑼鼓聲就想逃。放假逼我去學戲練功很反感,但唔鍾意也沒辦法。」在抗拒下不知不覺粵劇的因子卻在潛移默化,年少不識戲,沒想到日後以此為志。
新秀匯演成轉捩點
那時十四、五歲的她,正值轉聲的尷尬期,學唱戲時有點吃力。有一次一位市政局議員參與粵劇活動,對陳咏儀說:「我50歲你15歲,不如和你合唱一曲讓長者開心。」演出過後,陳太對女兒的表現很不滿意,陳咏儀聽到批評傷心落淚,幸有長輩在旁解窘,說咏儀一定青出於藍,更勝母親。
這次演出沒有擊潰陳咏儀學大戲的雄心壯志,除參與每年劇團演出外,1989年一個新秀匯演,成為了她人生轉捩點。「每一個劇團的參與學生會由一個老倌帶領,帶領我們的是李龍。壓軸演出是廣東粵劇學校,看得我目瞪口呆,演員年紀只比我大點點,表現之出色令我驚歎。」於是陳太安排她入讀廣東粵劇學校。
那時她剛中學畢業,雖然都有反對聲音為何不繼續升學,但陳咏儀態度堅決。獨個兒往廣州學藝,她坦言過程痛苦。「時為1989年,我住在宿舍,才明白何謂家徒四壁,無熱水爐、無電視,初到陌生環境,和媽媽通電話總是淚連連,媽媽說:『你自己說要去的,別說要回來!』」
首天上課即暈倒
即使小妮子來自香港,在學員中身份是有點特殊,但學校對練功要求的嚴格一視同仁,她第一日練功,就辛苦到暈倒。「內地的課室好大,老師和我單對單全日練,無得唞,我晾腿和踢腿後,身體負荷不了便整個人砰嘭倒在地上,老師馬上替我急救。」
一個星期過去,有朋友到廣州探望她,以為陳咏儀與人打架,因為密集式的練功令她全身痠痛、舉步維艱。那時國內洗手間全部是蹲廁,每次她上廁所,都必須提早5分鐘去,因為雙腿痛得難以蹲下。
在廣州留了足足一年,朝七晚五日復日練習,生活規律。熬過苦頭人變得強大,陳咏儀回港演出戲棚神功戲,人家問她辛苦嗎?是辛苦,但絕不及廣州練功時般筋疲力竭的苦。「當年學到的一生受用,練腿練聲也是由那時而來。這一年的學習對我的粵劇生涯有深遠幫助,種下了一顆堅實種子。」
「我是幸運兒」
由廣州返港,她無間斷跟隨老師學戲。她笑言年輕時心口有個勇字,不擅長武打,不過人家邀她演武戲,又樂於嘗試。「其實我首演《楊門女將》,我完全不懂得打;做《白蛇傳》,我對踢槍一竅不通,惟有苦練,練到全身左腫右瘀,不怕,後生就可以了。」
一出來已擔正印,拍檔都是當紅小生林錦堂、李龍及衛駿輝等,2001年與龍貫天組班「天鳳儀劇團」,陳咏儀不諱言得幸運眷顧,出道有家人支持,也很快做到正印花旦。「這有好有不好,不好是很多東西自己未識,惟有努力從旁觀摩、不恥下問。很多前輩由三綫、二綫捱上去,累積很多舞台經驗,連不是正印的範疇也懂得。」
四個敬佩的老倌
令她心悅誠服的老倌有已過世的林錦堂。「92年我初出道時,我與堂哥合作5日共六場的演出。他為了合作得更好,早一個月每天由元朗錦繡花園去到佐敦與我排戲,由11點排到5點,是非常認真的前輩。」
另一個叫她讚歎是阮兆輝。「在舞台上與他演出,他的風采與落力無出其右,演出甚麼角色都揮灑自如,演嗰樣似嗰樣。」
她與吳仟峰做《四代同台》,他現場演唱,在旁聽着像唱片一樣鏗鏘;還有去年離世的陳好逑。「初時合作覺得逑姐很嚴肅,當有疑問請教她,她會認真的解答,我演出完問她意見,她會巨細無遺的一一道來,佩服她的觀察力如此細緻入微。前輩們能成功確有原因。」
她說踏上台板,自己像另一個人,完完全全投入角色中。「做霍小玉時當然要想自己是霍小玉啦,做林黛玉就要似林黛玉,雖然我好大隻!」先要自己全情投入,才能令觀眾與你同笑同哭。
靚聲花旦受聲綫困擾
陳咏儀出名靚聲,近年卻受聲綫問題所困擾。「其實我一直不知道聲綫出了問題,近年偶爾發覺把聲與往日不同,唱歌時會感到辛苦,以為是演出多疲累,沒認真求醫。」她估計是年輕時在青衣演出神功戲時出了意外,連人帶景在台上跌下來,看過醫生無大礙一直不以為意。近年看氣功師傅,說是因舊患瘀血仍積聚在內,影響身體多處。
聲音出了岔子,令她非常痛苦,她甚至想過不再做戲。「實在難以過到自己那關,唱是一個主要渠道與觀眾溝通,覺得對不起觀眾。前年一次演出後回到後台,經理人對我說,是否考慮唔做,因為見我為演唱好辛苦好憂慮,不像以前般享受。」
因為鍾意所似留低
為醫好聲綫,陳咏儀尋訪中醫、西醫、脊醫、骨科、甚至耳鼻喉科都看過,清楚檢測聲帶無生瘜肉、生繭。目前也向脊醫及中醫求醫,後者指她有嚴重鼻敏感,氣道也受過傷,要多管齊下治療。
花旦要自添行頭、衣箱,她說付出與收入從來不成正比。「當一個花旦當然想靚、又想切合每一次演出,一定要花錢自置裝備、服裝。如果不是興趣行先,根本一早就會離開,就算我目前面對如此大壓力,也因為太鍾意演戲了,到現在也不想放棄。」興趣成就了事業,縱然生涯上不乏考驗,安之若素,甘之如飴,也是如此。
作者:周美好
責任編輯:黃鑑江
▲ 陳咏儀原名陳詠儀,2011 年演《大唐胭脂》時由玄學大師李居明為她由「詠」改成「咏」。「改名後,確旺了我的粵劇及表演事業。」(黃建輝攝)
▲ 演出《蝶影紅梨記》,飾演謝素秋的艷麗扮相。(被訪者提供)
▲ 咏儀是愛笑的人,與梁兆明演出諧劇《花田八喜》盡情搞笑。(被訪者提供)
▲ 她說自小學音樂對粵劇演出確有幫助,如音準、拍子、視譜能力上也快上手。(被訪者提供)
▲ 她稱呼已逝的老倌林錦堂為「父王」,對他的教晦與認真態度,一直銘記於心。(被訪者提供)
▲ 她(右四)參與粵曲音樂大師朱慶祥師傅(中)演唱會。(被訪者提供)
▲ 11 月 13、14 日兩日三場劇目《毛澤東 4 智擒四人幫》,陳咏儀將飾演江青。(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