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陷滯脹 中國振經濟須谷內需

評論 2022/11/15

分享:

分享:

著名政治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末提出一個當時頗具影響力的觀點:人類歷史將終結於市場經濟加民主政治,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西方模式。

這個觀點到現在,當然已經為實踐證偽,中國的崛起已證明其理論失敗,福山自己也承認這個觀點需要修正;不過,為甚麼曾經如日中天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會變得愈來愈令人失望,卻也值得研究。

從宏觀和簡化的角度,歐美的資本主義經濟循環大概可以這樣概括:利用自由競爭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發展經濟;對於自由競爭中產生的貧富分化,用社會福利的方式為基層兜底,讓競爭力不足的廣大基層可以大致維持溫飽;福利開支的資金來源則來自稅收和發債。

貧富分化 資本主義痼疾

簡單看,這個簡化模型挺好,既照顧了有競爭力者能夠發揮能力賺錢,也照顧了競爭力不足者的生活,資金來源理想的情況下也可以維持。

不過,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這個模型正面臨愈來愈大的不可持續問題。按照《21世紀資本論》作者Thomas Piketty對過去300年資本主義經濟數據的實證研究,資本的回報率總是傾向高於經濟增長率,其含義就是有錢或有資本者,在每次經濟循環中都可以拿走更多份額、其在社會經濟中佔有的比例長期積累會愈來愈大,最後一定會導致「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結果。

這個實證研究證明,貧富分化是資本主義的痼疾,無法改變;換言之,在「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常態下,維持基層溫飽的福利開支必定會愈來愈大,而且當局輕易不敢嘗試削減福利,因為可能會導致基層因生存困難而產生社會動盪。

加稅發債無果 歐美經濟低迷

為了鼓勵有能力者努力發展,資本主義一般傾向於對有錢有資本者減稅,而且即使不減稅,這些人本身也有足夠多的避稅渠道,這就導致稅收的增長不力;籌集資金的另一條路是發債,過去西方國家債務不高時,尚能順利發債,但現在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債台高築,對債務的需求愈來愈大,願意買債的人卻在減少,近期英國的政壇危機就是因為其國債遭拋售引發。

當稅收和發債都不如預期時,福利開支或政府其他開支就會面臨壓力,這種壓力又會傳導於經濟,令經濟增長缺乏動力。

大致而言,這就是歐美等國家面臨的困難,財政上入不敷支,要想財政持續,只能要麼開源節流、提高稅率,但如此會打擊經濟、引發資本外逃;要麼增加債務融資,但這要取決於市場是否有足夠多的國債買家,而過去央行直接買債的辦法,又受高通脹制約。

當加稅和發債都不如意時,減少開支就成為必然,對經濟不利,所以這輪歐美的經濟放緩恐怕時間不會短,因為負債擴張的潛力幾乎用盡,而加稅即使可行,也不會有刺激經濟的效果。

在我們看來,受制於債務空間限制,歐美都不易加大投入刺激經濟;依賴央行印鈔,又受制於高企的通脹,而且由於地緣政治、重組全球產業鏈等方面的原因,通脹短期回到低位的可能性渺茫,也就是說,央行的手腳可能會較長期受縛,歐美經濟可能進入較長期的低迷或滯脹期。因此,囿於經驗認為歐美等國可以如過去般進行經濟循環的看法可能過於樂觀了,在高負債和高通脹的陰影下,歐美經濟恐怕難以回到過去。

出口負增長 外需難拉動華經濟

歐美經濟長期低迷,對於中國來講,就意味着出口需求會受負面影響,過去靠外需拉動經濟的老路,未來不易走通。最新公布的10月進出口數據表明,出口已經陷入負增長,按年下降0.3%,證明外需正在走弱。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裏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着眼於國家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

所謂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本質是對過去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發展模式之修正。在過去相當長時間,由於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中國發揮勞動力等低成本優勢,抓住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機遇,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但隨着經濟發展、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國際大循環運行不暢和供求脫節現象顯現,美國有意識限制中國的「卡脖子」問題突出,導致國際大循環的結構性風險增加。

更直接刺激內需 帶動外循環

因此,發揮中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主要依賴國內的廣大市場,構建以國內供給和消費為主的內循環,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支撑並帶動外循環,對於中國乃至世界經濟繁榮,都有重要意義。

去年以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中國經濟遇到了較大壓力,經濟遲遲無法出現較強復甦,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內需未能得到有效啟動。對於中國這樣的大型經濟體來說,內需起不來,僅靠出口和基建,恐難長期承擔拉動經濟重任,特別是隨着歐美經濟可能進入較長期滯脹,外需的前景並不明朗。

相對而言,去年以來的內地刺激經濟政策,較為注重支持企業,希望通過保住企業、保住就業,以創造需求,但在內地經濟增長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民眾消費心理較為謹慎,保企業只起到了保障供應的效果,對於提振內需的作用有限。

沒有強大的內需,就很難有穩固的內循環,面對當前內需不振的現狀,政府可能需要考慮更直接地刺激內需,不僅要支持企業,更要支持消費,例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否則供求的循環就無法完成、支持企業的努力不易見效,以內需為基礎的內循環也不易穩固。

沒有強大的內需,就很難有穩固的內循環,內地政府可能需要考慮更直接刺激內需。(新華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