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建個人品牌 攀就業階梯頂峰

評論 2022/11/17

分享:

分享:

自美國著名管理學家Tom Peters的經典文章《The Brand Called You》創造了推廣個人品牌(personal branding,PB)這個術語後,PB在商業競爭、以至建立個人事業上的重要性,便受到大家重視,從而令「你就是品牌」(The Brand Called You)成為市場學的名句。

以高管求職為例,究竟在社交媒體建立個人的品牌,能否提升求職人在就業和薪酬上的表現?問題的確引人入勝。

社媒興起 擴個人品牌效應

據維基百科,PB被描述為「有意識地努力創造和影響公眾對個人的看法,將其定位為行業中的權威,提升他們的可信度,並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最終提升他們的職業生涯,擴闊他們的社交圈子,並產生更大的影響。」很顯然,過去10年,Twitter等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幾乎成為每個人都能接觸到的強大技術,尤其是求職者,可能會從社交媒體上的PB中受益。

對於經理來說,PB可能更為重要;正如福布斯有一篇文章這樣總結:「個人品牌不再僅是一種選擇;它是實踐強大領導力的推動引擎。」而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亦有一篇文章認為,行政總裁(CEO)發推文,可以不同方式使其任職的公司受益;但也有論述指出,此舉也存在值得警惕的固有風險,例如言論不慎引起公眾反感。當大家對PB的興趣日益濃厚,自然引發個人在社交媒體上的PB活動,是否對其職業成果有任何影響,可惜目前在這方面的學術文獻還是空白。

筆者嘗試在這方面進行開拓性的研究,通過對2010年至2013年標準普爾500強公司所聘用的高管,並透過分析他們的Twitter帳戶,以評估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PB,是否在勞動力市場的職業成果產生影響。為了將PB的影響與人格特質的影響分開,我們利用Twitter的一系列技術升級對PB的有效性所造成之(積極的)衝擊,同時利用「雙邊匹配模型」(two-sided matching model)進行評估,下文闡述有關研究方法和結果。

廣告影響產品需求 兩重要機制

無可否認,PB的理論基礎,與產品廣告理論密切相關。產品廣告理論提出了廣告影響產品需求的兩個重要機制--「意識效應」(awareness effect)和「說服效應」(persuasive effect),而在勞動力市場中,「產品」可說是求職者,更準確地說,是求職者的技能和投入,因此從廣義上說,PB在概念上可以被視為勞動力市場中產品廣告的對應物。

換言之,PB類似於傳統營銷中的產品廣告,相應地,「意識效應」和「說服效應」是PB可以對職業成果產生積極影響的兩種自然機制。

遵循產品廣告如何通過「意識效應」和「說服效應」影響產品需求的概念框架,我們提出關於PB如何通過類似機制,影響一個人的職業成果之假設;基於「意識效應」對這兩種市場的作用相似,從而可以用僱主有限的注意力和搜索成本來作出解釋。我們借鑑產品廣告的概念框架,以及經濟學和社會學文獻,提出社交媒體PB對職業成果有積極影響的假設。

從經驗的角度來看,我們所研究問題的答案遠非直截了當,盡管PB的好處已深受從業者追捧,但如果實施不當,會引起潛在僱主的厭惡,損害個人的就業市場表現。為了實證檢驗PB假設,我們深入調查了高管在社交媒體上的PB活動,如何影響其薪酬和工作獲得。

走筆至此,需要補充說明我們研究的樣本資料。我們從ExecuComp數據庫中,獲得2010年至2013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成分公司的高管就業記錄和薪酬數據,而公司財務數據則來自Compustat和CRSP的數據庫;另外,我們從GMI Ratings的數據庫中,提取了與董事會結構相關的公司特徵,並從BoardEx摘取與高管們相關的職業人脈網絡。

我們專注於4個高管職位:高層總管(如行政總裁)、首席營銷和銷售相關的執行長(CMO)、首席技術長(CTO),以及相關職位,包括首席信息長(CIO)、首席產品官(CPO與創新相關主管等,樣本包含了來自360家不同公司的2,014個聘用紀錄個案。

衡量PB影響實證 三大挑戰

這項實證面對幾個挑戰。第一,雖然薪酬已被廣泛用於衡量高管就業市場的表現,但社交媒體上的PB衡量並不容易。我們使用來自高管個人的推文Twitter帳戶,來衡量其在社交媒體上PB的影響。事實上,高管的個人Twitter帳戶,無疑是在他人心目中投射形象的自然工具,完全由高管自身控制,而這些年來,Twitter已成為名人和普通人都在使用的流行PB平台。

第二,我們需要將PB的影響與未觀察到的性格特徵(例如自信、外向程度、社交技能等)的相關性分開,後者也會影響就業市場的表現。

為此,我們通過研判Twitter的一系列技術升級,對PB有效性造成的外生衝擊,使我們能夠調查與人格特徵無關之就業市場對PB的反應。

此外,當衡量一個人的就業市場表現時,另一個挑戰涉及考慮招聘過程的雙向遴選和相互排斥性質。事實上,在過程中,雙方達致共識決定,源於這樣一個事實--每家公司都偏愛候選人中最有才華的人,而每個候選人都會選擇加入所有可行選項中最好的公司。因此,要評估PB對招聘結果的潛在影響,需要考慮公司和候選人特徵的相互分配。招聘過程是排他性的,因為每個候選人只能為一家公司工作,而且每個高管職位,通常只由一人或少數幾人擔任。

鑑於我們獨特的研究背景和上述挑戰,筆者開發了一個「雙邊匹配模型」,來捕捉雙方的相互決策,並使用「一對多匹配框架」(one-to-many matching framework)明確考慮排他性。我們通過相關的誤差項,將雙向遴選匹配模型與薪酬協商模型聯繫起來,有關的研究方法和統計,筆者不擬在本文詳述。通過聯合估計,我們發現了PB提高了就業市場表現的證據,筆者這項研究,可以說是PB效應的第一個經驗證據,填補了PB對職業成果影響的學術空白。

總的來說,建立個人品牌,是否對求職人取得更好的職位或薪酬,一直以來仍沒有嚴格的學術研究證據。筆者這篇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社交媒體PB有利於就業市場的高管候選人,冀論文能夠起拋磚引玉的作用,啟動更多對社交媒體PB新興現象的研究,並進一步測試其對就業市場績效的影響。

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幾乎成為每個人都能接觸到的強大技術,求職者可能會從社交媒體上推廣個人品牌中受益。(資料圖片)

撰文 : 陳彥臻 科大商學院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助理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