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餐都可以好食 助吞嚥困難長者重拾滋味

副刊版 2022/11/19

分享:

分享:

所謂民以食為天,對很多人來說,能常吃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可說是一種幸福。而吃對一個人來說,其實又不單是為充飢或提供身體所需,還有治癒功能,大家試想想自己患病時甚麼都不能吃的痛苦便會認同。

然而對有吞嚥困難的長者來說,每日每餐都「無啖好食」,難免令人心情鬱悶。近年開始有社企關注到這方面長者的需要,積極研發適合香港人口味的軟餐,而東華三院旗下的CookEasy品牌便是其中之一。

軟餐(又稱照護食、Care Food)是一種慕絲狀的半固體食物,針對吞嚥困難人士或體弱長者、病人在餐膳上的特別需要而研製。製作原理是將食物打爛,然後用增稠劑將食物糊黏合起來成為固體,並且為其製作造型,所以軟餐既有原有食材的外貌,並保留了容易吞嚥的質感。

現時的一般院舍及照顧者會針對吞嚥困難人士的需要,把食物打成糊狀,但鑑於人手、設備、製作技術、餵食流程等各種限制,大部分糊餐的品質非常參差,有待改善。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高級執業言語治療師黎敬樂(Joshua)表示,過往大部分的護老院或老人照顧者對食物的處理方法,確實不夠貼心和全面。「他們只是攪爛食材成糊狀,既不講究賣相,當然也不會注重味道了。但近幾年隨着日本人在製作軟餐上的專注和體貼,亦使業界吸收了不少經驗。把軟餐做得賣相精緻、色彩豐富和味道像真,是對有需要人士的一種尊重,重拾他們飲食的樂趣與尊嚴。」他解釋。

着重質地和營養

Joshua提到理想的軟餐最重要是質地和營養,太稠、太稀都不好。「太稠會令長者吞嚥不下,易『哽親』;如太稀又容易令長者『濁親』或『落錯格』,如果落錯去肺部就更會引致肺炎,後果嚴重。」

他續道市面上大部分包裝的照護食產品均未能統一使用IDDSI(The International Dysphagia Diet Standardisation Initiative)的國際標準,來清楚定義食物質地及液體濃稠度。

「IDDSI是一套由國際吞嚥障礙飲食標準化創辦的組織,於2017年為全球吞嚥障礙者訂立8級制飲食框架,該框架對食物質地及液體濃稠度作出了定義,照顧者不妨上網細閱,可給吞嚥困難患者安排適當的飲食。」

至於營養就必須提供給長者或有需要人士足夠一日所需的能量、蛋白質、纖維等營養,避免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保留食物原味

而今CookEasy推出的「家滋味軟餐」,除了有由言語治療師嚴格覆核IDDSI等級外,主要特點是保留了食物的原味,並兼顧外觀、營養成分及儲存、翻熱等因素,特別針對院舍、照顧者們可以簡易準備及使用軟餐的需要,從而減輕其照顧者的生活壓力。

負責品牌是次項目的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陳佩珊表示:「所有軟餐產品均採用優質食材,除了在製作過程中着力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外,亦以香港人熟悉的家常口味食材為主要材料,例如菜心、冬菇雞肉、南瓜等。」

另外,她強調食得輕鬆亦是賣點之一,所有家滋味軟餐會提供易於翻熱的便當裝,及經濟實惠的散裝軟餐產品作選擇,散裝軟餐更有貼心設計,方便翻熱後轉移到器皿進食。軟餐產品可抵受攝氏100度以上高溫翻熱而保持原狀,而其他市面上同類型產品,在翻熱時限制於特定溫度,過熱會出現溶解影響外觀,失卻了觀感佳元素。

另外,軟餐產品可急凍保存長達一至兩個月,翻熱亦有清楚指引,無論進食、餵食、儲存及翻熱,都變得輕鬆容易。

Joshua不忘補充,在大時大節,長者難免會懷念一些老味道菜式。「例如鮑魚、湯圓,竟然今次的軟餐產品都有,無論是賣相、味道都是原味滿分,湯圓竟連湯上,很暖心的配搭。」他笑道。

作者:郭秀芳

責任編輯:周美好

年長人士因機能退化,亦有些病患人士因疾病而導致體弱及吞嚥困難,貼心的軟餐需求日增。(iStock圖片)

菜心乃家常蔬菜,如今造成軟餐,令有需要人士都能如常吃到菜心真味。(機構提供圖片)

這款鮑魚軟餐外形與真鮑魚無異,味道亦有9成似。(機構提供圖片)

雞肉、甘筍、菠菜的配搭都不錯。(機構提供圖片)

先預備三文魚的材料,按分量比例磅秤好,然後放入攪拌機打爛。(機構提供圖片)

跟着用模具塑型製作、凝固,再進行整齊的修整。(機構提供圖片)

軟餐三文魚完成品。(機構提供圖片)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高級執業言語治療師黎敬樂。(機構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