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港力擴衍生品市場 從4方面着手
特首李家超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關於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部分,論及強化風險管理,陳述了相關促進措施,但未有提及香港發展衍生品市場的重要性。實際上,金融資產最重要的風險管理手段,正是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工具,香港要建設和提升風險管理中心地位,必須有高度發達的衍生品市場。只有大力發展衍生品市場,現貨(股票)及衍生品市場協調發展,本港才能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風險管理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提升全球市場份額 鞏金融中心
一直以來,香港金融現貨市場繁榮,期貨市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作為香港唯一的衍生品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包含倫敦金屬交易所)在全球衍生品交易中的地位,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嚴重不相符,表現在市場規模小、上市產品和有影響力的產品嚴重缺乏。根據美國期貨業協會(Futures Industry Association,FIA)統計數據,去年全球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合約成交626億張合約,港交所(包含倫敦金屬交易所)成交4.33億張,全球佔比0.69%、亞太區佔比1.42%(亞太區累計成交305億張),在全球54個衍生品交易所中排名第17,香港市場目前僅有恒生指數、國企指數、恒生科技指數、MSCI指數等幾個指數類產品較為活躍。
反觀內地6大衍生品交易所,去年累計成交75億張合約,全球佔比12%;中國期貨市場保證金規模逾1.5萬億人民幣,香港市場預計保證金規模為1,000億港元左右,僅為內地市場規模的5%左右;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數據還顯示,今年以來,有逾900家上市公司發布套期保值公告,利用期貨市場應對價格波動等市場風險、提高經營穩健性的需求不斷增加。
縱觀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衍生品市場也十分發達。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是全球最大、最有影響力的衍生品交易所,年度成交49億張合約,盈利220億港元,市值4,800億港元,而港交所年度盈利108億港元、市值2,870億港元,CME盈利是港交所的兩倍,市值是港交所的1.67倍,且在農產品、金屬、能源、外滙、利率及指數等各主要資產類別定價方面,具有全球影響力;洲際交易所集團(ICE)是全球第二大衍生品交易所,年度成交33億張合約、年盈利261億港元、市值4,070億港元,各方面指標均超越港交所。港交所作為香港唯一的證券及期貨交易所控股公司,應在衍生品方面有更大作為。
修訂期貨條例 與內地互聯互通
香港衍生品市場要實現快速趕超區內主要衍生品市場,提升在全球市場的市場份額和影響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着手:
一是推動全面檢討和修訂《證券及期貨條例》及其附屬規則,令金融監管制度跟上行業發展的步伐。《證券及期貨條例》及附屬的44個規則於2003年訂立,部分監管制度已經與現實行業發展脫節,需要盡快進行全面檢討及修訂。20年以來,互聯網發展迅速,證券期貨行業營運方式與之前大不相同,涉及到金融服務行業監管的方方面面,需要進行一次行業全方位的廣泛諮詢,建議用一至兩年時間完成現有規條的檢討及修訂。
二是積極推動香港與內地衍生品市場互聯互通,盡快實現「期貨通」(「商品通」),探索允許香港掛牌內地期貨市場產品,期貨產品可在香港市場進行現金清算,或選擇在內地交割倉庫進行交割,並探索用人民幣計價這些在香港掛牌的內地衍生產品,同時允許內地交易所掛牌香港市場衍生品。通過衍生產品在兩地互掛、允許兩地投資者通過「商品通」投資對方市場產品,能快速壯大香港衍生品市場。
優化港交所規則 鼓勵產品上市
三是鼓勵港交所有序上市更多衍生產品,豐富金融風險管理工具。一直以來,港交所在衍生品市場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除了衍生品專業人才匱乏外,掛牌產品少、上市周期長,導致市場缺乏足夠多流動性好的衍生產品,建議證監會將產品上市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縮短上市流程。
四是修訂港交所相關業務規則,使行業開展衍生品業務更有效率及具靈活性。港交所部分現有規則阻礙了業界做大做強,例如以下規則亟需廢除或修訂:以資本額釐定的持倉限額(CBPL)、港交所資金單獨標示問題、交易時間不連續、人工發平倉指令、業務激勵計劃限制多等。這些規則導致市場交易不連續、營運操作不夠自動化、增加了營運成本、累積了營運風險,必須盡快檢討優化或廢除。
在香港發展人民幣計價的衍生產品,既能豐富可投資的資產類別,又能形成一個足夠大的人民幣資產蓄水池,有利於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及將來的自由兌換。在全球經濟走向緊縮的階段,股票債券等現貨資產必然萎縮,衍生品市場的規模反而增大,內地保證金規模在7月突破1.5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就是明證。
在香港以人民幣計價掛牌內地衍生產品,可以促進真實資產價格的發現,幫助中國實現商品和貨幣的國際定價。兩地掛牌以人民幣計價的同一產品,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市場套利機會,在一價定律的作用下,兩地資產價格將趨同,市場力量促使資產的真實價格被發現,有利於商品或資產的市場化流通。
大力發展衍生品市場,有利於增強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及盈利能力。衍生品市場與現貨市場相輔相成,就金融行業發展而言,證券業務是強周期業務,在牛市階段,金融機構業務盈利能力大大增強,在熊市階段則普遍面臨業務萎縮;至於衍生品行業,主要影響因素為波動率,只要存在足夠的波動性,衍生品行業交投就活躍。
發展人幣計價衍生品 吸內地客
因此,金融機構發展衍生品業務,是分散業務風險的方式之一,大力發展衍生品業務有利於提升金融機構的盈利穩定性。
香港期貨經營機構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營和業務發展經驗,有能力為香港衍生品市場的壯大貢獻力量;特別是2007年以來,有數十家中資期貨商赴港建立分支機構,從事國際期貨業務,在香港全部衍生品經營機構中,中資期貨機構成交佔比估計超過50%。
多年以來,市場經歷2008年金融海嘯、2011年曼氏金融(MF Global)倒閉、2015年瑞郎事件、2020原油暴跌30%及負油價事件等,香港本地及中資期貨經營機構均平穩度過。由於香港市場沒有一定數量的旗艦衍生產品,導致投資者主要參與歐美的衍生品市場,如香港能上市一批有生命力的衍生產品,必然能吸引中國乃至全球投資者參與香港衍生品市場,既能幫助內地居民實現全球資產配置,又能幫助中外投資者離岸管理在岸投資風險。
▲ 作為香港唯一的衍生品交易所,港交所在全球衍生品交易中的地位,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嚴重不相符。(資料圖片)
撰文 : 明小沖 香港中資期貨業協會會長
欄名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