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疫情

副刊版 2022/11/22

分享:

分享:

日前,內地防疫新指引出台後,各種地方政策寬鬆的說法四起,有些城市說大程度上放鬆不做核酸了,有些則宣告撤走核酸亭,但不久後又重新設置。以為鬆一口氣?卻發現放寬的那些城市,家長反而不放心讓孩子上學。

所以問到底有甚麼改變?答案是各地不同,好視乎個別地方如何落實。

因為廣州較多「綫眼」,消息也就較為可信。特別是對管控最嚴的海珠區的情況理解。數據上說,廣州超過九成的新增(主要為無症狀)都在海珠發現,並且集中在當地的兩個城中村。城中村內有極多「握手樓」,就是樓和樓之間,密到可兩邊窗口伸手出來握手的意思。簡單而言,疫情在這裏快速擴散,一是因為超大居住密度,二是住了極多外來打工人口(特別是來自湖北)而當中不少又是長期缺乏健康碼紀錄(因地理複雜根本難以執行檢測)。一旦當局要徹底進區家家戶戶地氈式掃蕩的話,大批以前沒檢出來或根本沒定期檢的就變成新病例。病例多,管理就更加碼,而抗拒的反彈力也很強,甚至形成對立。

也有說這廣州城中村其實是個長期問題,當局一直頭痛如何解決,今次正好趁疫情嚴查,深入社區,把黑市或不合規的人掃走,順道就可準備以後的大規模整治甚至拆遷。

十多年前走進這城中村,感覺是九龍城寨的另一版本。低層不見天日,窄巷、髮廊、士多、破窗、垃圾,確是龍蛇混雜。那時要買光碟,得穿過後巷,看店人把鎖匙從露台釣下來自己去開大閘門。現在走紅的民謠組合「五條人」,不少作品的靈感就來自廣州城中村生活(主要為石牌村),被形容為泛着一股塑膠味道,因為村中多膠製品及布匹原料,也算是中國城市發展過程的一個特有時代與氣息。

撰文 : 李照興

欄名 : 中國新呢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