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父母

副刊版 2022/11/24

分享:

分享:

日本千葉縣有間叫夢之湖的護老院,他們照顧長者的方式很特別,與傳統標榜全方位無微不至照顧長者哲學剛剛相反,這間護老院的主旨就是要勞動老友記:每位老友記每朝回到日間照護中心,就要自己安排當日的活動——每人站在時間表前,把自己選好的課程、繪畫時間、茶點時間等貼在白板上,做甚麼由自己安排和負責,沒有人會代勞。

老友記們還要透過體力勞動,例如各種運動和復健去賺取「夢幣」(護老院內通行的貨幣),中心內的娛樂活動如唱歌、按摩、喝咖啡等,只能用夢幣支付。這個「減法照護」(即以不剝奪老友記們的自理能力為主旨、減去不必要的依賴他人照護)哲學非常棒,怪不得「入讀」的老友記們,其精神面貌都較諸入住傳統護老院的長者多一份活力感和年輕感。

根據我的觀察和認識,老友記們其實跟我們一樣,需要感受到自己仍可自主和自理、仍有價值和尊嚴、以及仍然被需要,這是他們活好自己的最大動力。但似乎有些子女誤會了,以為幫父母做得愈多就是愈孝順,於是凡事都替父母全天候照料好,希望他們安坐家中專心「享福」。甚麼都不用老友記做,結果是適得其反,這樣反會令長輩的生活自主和自理能力加速退化。

或許真正想孝順,並非為長輩們打理好一切,而是在安全範圍和他們能力可做到的情況下,適當地「勞動」他們。以我為例,我經常「勞動」家母肥媽,每星期回家探望她前,都必列出想吃的菜單,有時在YouTube上看到美味食譜,會馬上彈給她要求試新菜式;突然有新任務,她和家中傭人姐姐不敢怠慢,在我回家前幾天,她會私下試做幾次感到滿意,才再做一次給我們品嘗。我發現,肥媽很喜歡我給她的任務,當我大讚「好吃」,她會流露相當滿意和滿足的笑容。每位老人家都需要感到自己仍然有不能代替的價值,或許適當地給予「勞動」,能令他們活得更有活力和動力。

撰文 : 利嘉敏

欄名 : 攻關女子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