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醫管局聯網總監陸志聰 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退休繼續發揮醫者父母心精神

副刊版 2022/11/24

分享:

分享:

在醫護界服務30多年的陸志聰醫生,退休前是醫管局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他笑說:「在退休後有些新相識的朋友見到我說好面善,好似在電視見過我,有的更打趣說見到我都不是好事。我當然明白他們的意思,因醫院若有醫療事故並涉及公眾利益,我便會見記者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

多年來「拆彈」無數的陸志聰,去年退休便積極投入社會及義務工作,他解釋:「香港金融業在世界上是數一數二,我覺得善慈及關愛服務能做得更好,可以並駕齊驅,我希望憑着過往的工作經驗,繼續為社會出一分力,幫助社會有需要的人。」

中學讀拔萃男書院的陸志聰,直言從沒想過做醫生,因學校成績並非名列前茅,但後來他發憤讀書及在公開試考得理想成績,故順利入讀中文大學醫科,於1986年畢業,成為該校首屆的醫科畢業生。正式成為醫生後,陸志聰選擇做婦產科,皆因覺得迎接小生命是件快樂事。

由於經常要出入產房「執仔」,為了可隨時候命,他不會在宿舍留宿,慣常睡在產房一間專為高危孕婦而設的房間裏,當收到傳呼機信息(當時手機尚未盛行)便可在8至10秒內在病人面前出現,他笑說自己當時是醫院最快能到達產房的醫生。

產房工作爭分奪秒,但陸志聰卻堅持執到正,穿恤衫打領呔,一副官仔骨骨的造型。「以前男拔有一位化學老師說,一個人的儀容很重要,有整潔的外形代表尊重人及自己,他這番話對我影響很大,所以在任何時間都要保持形象。」不過這個整齊的造型,卻引來護士們的好奇心。「原來她們一直覺得我貪靚及姿整,又或恤衫有污迹要用呔遮住,後來我向護士解釋她們才明白。」

對水上人媽媽感愧疚

除了入產房外,陸志聰也要為孕婦做產險,某天遇上一位水上人媽媽令他印象深刻。「檢查時發現她有血壓高及蛋白尿,屬於高危要即時入院,但她因要照顧住在艇上4個孩子而拒絕。」他當時不停向孕婦解釋危急情況,但她仍堅持己見。「當時我好嬲,我為病人好但她卻不領情,最後惟有要她簽不住院同意書便讓她離開。」

時隔一至兩年後,當他慢慢累積經驗,對這位孕婦感到很愧疚,認為自己當時做得不夠好。「我初出茅廬閱歷較少,覺得醫生說話便是權威,病人一定要聽,其實我應從孕婦的角度想,因她放不低孩子,若果當年我懂得『醫社合作』,搵社工協助她照顧家庭便可令她安心入院,這個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轉做行政工作

在婦產科工作5年,經常要深夜或凌晨在產房接生,他自覺年輕體力仍可支持,但當年紀漸長未必可應付得到。「而且我繼續在醫院做婦產科,便會霸住一個醫生名額,讓其他有志入這科的醫生少了一個機會,於是我開始籌劃自己的出路。」後來在一個機緣巧合下,他在1990年轉職做醫院的行政工作,1999年轉任廣華醫院行政總監,後來曾出任醫管局九龍東聯網總監、港島西聯網總監,退休前是醫管局港島東聯網總監,於2021年正式退休。

投入行政工作31年,他自言獲益良多。「我做行政頭10年,經常要接觸不同階層的人,包括長者、傷殘人士及一些病人組織等,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寶貴的知識,對我日後的行政工作影響很大。」他自言從前覺得自己做事快、靚、正,又有點小聰明,都算是成功,但後來因工作面對不同人士,才發覺在溝通上及照顧病人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從前在規劃上會傾向走大方向,如興建幾多間醫院、幾多張病床、幾多間手術室,以及引入甚麼醫療機器等。但後來我覺得亦應放眼於病人的角度,例如他們如何乘車到醫院呢?落車到醫院的路上是否有瓦遮頭,如沒有的話會淋濕有機會生病。另外藥包上的字是否太細呢?年輕人容易看到,但長者未必可以,其實我們只需改大字體便可,這樣就可以方便長者。」

退休參與社會工作

後來他轉到聯網做總監,便主要處理與人有關的事。「其實是面對病人及職員,要讓病人來到醫院感覺流程暢順,醫生亦要解釋治療方法及藥物等,讓病人感到受醫生的重視。另外我亦要處理職員之間的問題及爭執,包括同事與同事、上司與下屬,甚至是醫院與醫院,排解糾紛最為困難,我一直秉持公道做原則,才能以理服眾。」

陸志聰還有一項艱難任務,便是要處理醫療事故,在任內便曾面對不少爭議事件,他說若涉及公關利益便要公開,但大前提一定要顧及病人和家屬的感受,要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他自言相當考工夫。若事件當事人是醫護人員,他會親自跟同事解說。「當年我負責的基督教聯合醫院,出現全港首位感染豬流感的醫護病人,我便親自要去了解事件。當時我到醫院的便利店買了幾本雜誌上病房探病,先問候這位患病護士及了解病況,後來便向她解釋需要向公眾交代,涉及公開的內容包括她一些個人資料,同時亦讓她理解由醫院公開事件,總好過有些媒體引述一些消息人士的消息,令公眾一知半解反而更不好,護士最終亦很放心讓醫院公開她的情況。」

去年,陸志聰離開服務了30多年的醫護工作,但他並沒有停下來,一直參與社會服務,包括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病人組織、器官捐贈、中大師友、東華學院校董及3間中學的校董。上周日他便參加「生命傳愛慈善跑」活動,宣揚器官捐贈的信息,陸志聰跟一位器官移植人士一起跑步。「這位女士於2017年移植肺部,當天我成為她的領跑員陪跑一公里。她不能全程跑,只是跑下停下,我就不停鼓勵她,在跑步的十多分鐘過程中,我們閒話家常十分愉快,後來一起跑過終點完成賽事,證明她都可以做得到。其實這只是一件小事,遠不及發明了一隻新藥,又或興建一所新的治療中心,但這些是可遇不可求。反而令病人開心是件很簡單的事,絕對值得去做。」

陸永聰雖然已退下火綫,但仍然發揮醫者父母心的精神,繼續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

跑步保持良好身形

筆者目測身高至少達180厘米的陸志聰醫生,身形修長,沒有半點多餘脂肪,原來他多年都以跑步保持身形。「我以前很瘦,30歲才30吋腰圍,但之後每年多一吋,去到36歲便達36吋,我覺得已達致警戒綫,於是便開始跑步減肥,慢慢就成為嗜好,後來更開始參加馬拉松賽事。」

在退休前一年,他想盡快完成手頭工作,每晚工作至晚上11時至12時才收工,故大約一年時間沒有跑步。「當時肥了10磅,腰圍肥了兩吋,退休後便再開始跑步,身形已慢慢改善。」

在飲食上,陸志聰說自己從沒有戒口,煎炸肥膩食物只要好味都會吃,不過就會控制次數及分量,強調要食得有節制。他說自己很喜歡食蔬菜,一日最少食一斤菜,最愛吃菜心、唐生菜及西蘭花,只用水烚熟,不加醬料,才可吃到蔬菜的天然味道。

作者:招美寶

責任編輯:張頌婷

陸志聰醫生經常笑面迎人,態度友善,難怪以往醫院的同事經常讚他沒有架子,容易相處。(馮漢柱攝)

聯合醫院曾租用貨櫃做臨時教室,當時仍是醫學生的陸志聰(右三)便在這裏上課。(被訪者提供)

高考後入讀中文大學的醫科,於1986年畢業。(被訪者提供)

他跟媽媽感情要好,今年終於鼓起勇氣錫了媽媽一啖。(被訪者提供)

他曾任港島西聯網總監,在瑪麗醫院 80 周年,便與一眾同事為義工及新舊同事表演,以表謝意。(被訪者提供)

2021年6月30日的Last day,陸志聰遇到一件奇妙事。「我見到一班見習醫生,大家都是最後一日返工,跟着我就放退休前的假,他們就正式展開做醫生的路,此情此景,讓我有巧遇及傳承的感覺。」(被訪者提供)

今個月他與器管移植病人一配一慈善跑,這位是5年前換肺的病人,陸志聰成為她的領跑員。(被訪者提供)

在東區醫院的殮房,同事將牆壁美化成天堂鳥,希望為家屬帶來平靜及希望。(被訪者提供)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