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步步挖台芯片 摩爾定律已死?

評論 2022/11/28

分享:

分享:

阿波羅飛船的制導電腦,比不上現在一個手機充電器?以運算速度計,是的,盡管充電器不能將你帶到月球。這就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結果。

美國電子工程師Gordon Moore 1965年提出,芯片上晶體管數量每年可增加一倍,亦即運算速度每年翻倍;此人3年後會成為Intel聯席創辦人。而60年代的阿波羅制導電腦,運算能力在70年代後期已遭第一代家用電腦趕上,到90年代更比不上中學生人手一部的計數機,只因製造工藝把電子元件愈造愈小,把愈來愈多晶體管塞進小小芯片。

今天美國銳意重新獨掌芯片科技發展,從台灣挖走全球芯片製造一哥台積電的計劃正步步實現。不過,美國芯片業界卻傳來「摩爾定律已死」之聲。美國長遠能否繼續以科技統領全球,同時阻止對手爬頭,仍是個懸念。

人才技術設備 通通外流赴美

台積電亞利桑那州5納米製程芯片廠,會是全美迄今最先進芯片工廠,12月舉行首台設備到廠典禮在即。台灣傳媒近日披露,台積電包機安排首批數百員工舉家遷美,規模會在未來數月超千人;有指公司更是把部分台灣廠房設備拆卸運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亦放風,下一步會是3納米製程赴美,即使在美生產成本至少高50%。

台積電將不「台」,對台是好是壞?公司今年股價跌幅一度達到4成說明一切。按台灣當局估算,半導體產業今年佔台GDP的21%,主宰37%出口。一哥台積電變「美積電」,勢必牽動整個產業鏈,台灣無論高科技人才、技術以至設備都會外流,產業創新升級步伐亦會放緩,衝擊台灣今後經濟發展。台灣雖然欲推自家版本芯片法,但論補貼能跟美國拼?

其實,美國打造「印太經濟框架」(IPEF)並未包括台灣,即反映美國無意鞏固台灣經貿價值。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APEC會上一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是主權國家間的關係」,則道出了台灣經濟難逃邊緣化、前景堪憂的悲催。

半導體產業這座一些人口中的「護台神山」一旦被美國掏空,政治上對台灣意味着甚麼,更是不言而喻的。佩洛西訪台後,美軍對解放軍的台海行動無動於衷,本欄當時已指出美國準備棄守第一島鏈。美國現在挖走台灣芯片業,就是撤退前最後必要一步。

台灣方面對美國圖謀相信也未至於懵然不覺,只是身不由己。須知道,台灣芯片業得以自80年代後期起飛,除靠自身努力和智慧,也跟美國阻止其戰後一手扶植的日本經濟超前、將產業分散至區內其他美方勢力範圍脫不了關係。今天美國對台重施對日故技,僅將目的地變成自己,台灣並無說不的本錢。

美企失華市場 台積電亦連坐

但是,美國就算得償所願,把先進製程挖到本國,亦不等於從此就能高枕無憂。因為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尖端芯片產業,或會在美國折騰下失去美國正想保持的優勢。

面對新的地緣現實,台積電正在調整布局,今後在台雖然仍會保留一部分先進製程產能,但看來會加強聚焦成熟製程。公司10月改變高雄設廠規劃,新廠會優先引進28納米製程,7納米會延至明年或後年才有動作。

台積電就此公開給出的原因,透出了美國或終得物無所用:需求受壓。公司承認,7納米製程今年底開始產能空缺,或要到明年下半年才會「恢復健康狀態」。外界分析認為,7納米產能過剩,原因除了部分新產品開始轉用5納米製程,以及台積電也提到的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需求下滑,不外乎就是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芯片禁令,嚴重擾亂了全球芯片市場運作和產業發展。

台積電代工先進芯片客戶大多為美國企業,而這些美企的重點市場就是中國大陸。拜登政府以「芯片可以軍用」為由,對華地毯式禁運14納米及以下製程芯片及相關技術,結果就是Nvidia、AMD等台積電美國大客的新產品無法賣往中國大陸。這兩家無廠芯片商超過25%收入皆來自台灣以外中國地區,他們業務損失,亦代表台積電連坐。

資本開支減少 阻礙未來研發

事實上,台積電已連續兩季財報下修資本開支預期,由原先400億至440億美元削至360億。摩根士丹利預期,台積電明年資本開支更會進一步降至約310億。縱股市認為這是節省成本的利好消息,助了台積電股價最近收復一些失地,但對公司和業界研發2納米製程或更先進的技術而言顯然相反,對美國有意讓本國企業吸收台積電技術也如此。

以台積電為代表的全球芯片產業,向來依靠成熟產品龐大應用市場帶來的利潤(今天仍較常用10年前的14納米製程),來支持下一代產品研發,從而實現產業創新升級。台積電縱獨佔全球9成先進製程產能,仍有一半營收來自成熟製程市場,即可充分說明這一點。美國現在好比殺雞取卵,打碎這個有效模式。

台積電往後在美先進製程業務,既面對成本高、效率低問題,而且因為產品最終無法賣往中國大陸,市場需求連帶利潤,以及研發創新動力和空間都會打上折扣;至於留在台灣的成熟製程產能,則須面對中國大陸激烈競爭,可謂前有埋伏,後有追兵。這樣的台積電,美國就算挖到還有用嗎?有用又能用多久?

美國只顧先進製程還有額外問題。一味追求愈來愈小的製程,不僅成本愈來愈高,市場愈來愈小,還面臨摩爾定律的極限。最新2納米技術,已是比病毒還小得多的地步,再縮小就快到原子層面,那是充滿不可控隨機性質的量子力學世界,物理規則不同意味現時技術亦會無效。

製程面臨極限 再縮小非良方

Nvidia創辦人黃仁勳近來多次高呼「摩爾定律已死」,認為先進製程愈來愈貴,再變小已不是最佳辦法,如何用軟件優化芯片效能才是未來之道。

Intel行政總裁Pat Gelsinger不贊同這個講法,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強調摩爾定律「未來10年仍然有效」。

「摩爾定律未來10年仍然有效」,這也許最能展望中美芯片戰走向。中美脫鈎,今後各自手執芯片產業拼圖一半。美國壟斷先進製程,中短期內滿足自身安全需求並無問題,只是缺乏龐大市場支持,長遠能否持續創新、保持優勢是個疑問。中國則在聚焦成熟製程,尋求在全球市場鞏固和擴大自身份額,以累積條件技術攻堅、突破封鎖,但這過程需要時間,也不會一帆風順。

今天美國銳意重新獨掌芯片科技發展,從台灣挖走全球芯片製造一哥台積電的計劃正步步實現。(中央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