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加速經濟發展 驅走壓力悲觀

評論 2022/11/29

分享:

分享:

2008年下半年,隨着次級房屋信貸違約危機的擴散,以美國為中心爆發了震動全球的金融海嘯,受此影響,中國的出口遭遇強烈逆流,出口數據急速滑落,從年初的超過雙位數增長,迅速跌至負增長;到2009年第一季,出口更錄得雙位數下跌,且工業生產大幅下滑、發電量零增長、大量中小出口企業關閉,沿海地區失業潮出現。

面對經濟急速惡化、企業對經濟前景普遍悲觀的局面,2008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大規模刺激經濟,推出了俗稱「4萬億」的大型刺激計劃,迅速穩定了當時下滑的經濟,在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背景下,中國在2009年實現了9.2%的經濟增長,幾乎完全看不出環球金融海嘯負面衝擊的痕迹。

當然,這個刺激計劃也引發了很多爭論,一些專家批評,計劃帶來的貨幣氾濫,造成產能過剩、通貨膨脹、房價飈漲、巨額地方債務、銀行壞帳、生產率水平下降、低效投資和嚴重的資源浪費等一系列負面效果,使中國錯失經濟結構調整的最佳時期,造成長期結構性破壞。

「4萬億」計劃 中美經濟表現迥異

不過,如果從更宏觀的層面看,「4萬億」計劃令中國經濟在之後的兩三年都能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避開了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不景氣之泥潭,令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有條件在比較從容、主動的情況下,展開將經濟從粗放型轉為質量型的經濟轉型;反觀美國,其金融海嘯後的經濟增長,明顯較金融海嘯前下了一個台階,經濟的空心化更加嚴重,引發了民意對於經濟全球化的尖銳對立,說明金融海嘯已經給美國經濟和社會造成了長遠損害。

「4萬億」計劃後中美兩國的經濟表現差異說明,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比在困境中解決問題更為優勝,在困境中解決問題可能造成經濟長期低迷、甚至社會不穩定,而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則較為主動、有更多的選擇、經濟環境的制約也會較小。

當前中國又一次面臨較為複雜的局面,以及較大的經濟困難,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加速發展、用發展打破面對的壓力和悲觀情緒,才是對中國整體最有利的選擇。

刺激經濟力度增 惟數據仍低迷

自新的中央領導班子產生至今一個多月時間裏,刺激經濟的力度和節奏都明顯加強,去年以來困擾股市的科網平台整頓問題,已經基本過去,一些大國企紛紛與各大科網平台建立業務合作,充分說明政府對科網平台發展的支持,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也表示,鼓勵和支持科網平台健康規範持續發展;內房市場方面,在政府出台多項協助內房融資政策後,部分內房企業的資金困難也有所緩解,近期內房股債都普遍出現大幅反彈的好現象;疫情防控方面也有進展,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發布《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公布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20條措施,令人看到逐漸放寬防控措施的希望。

不過,近期的經濟數據仍然較為低迷,10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2,處於收縮區間;市場銷售較1至9月平均增長下跌0.1個百分點,說明消費有轉弱迹象;據海關總署數據,10月出口金額按年下降0.3%(以美元計),為2020年6月以來首次按年負增長,進口按年下降0.7%,為2020年9月以來首次按年負增長。

部分民營企業主也對經濟前景較為悲觀,認為政府更多地強調「共同富裕」會打擊民營企業。雖然政府已經反覆說明,「共同富裕」是鼓勵勤勞致富、創新致富,不是「殺富濟貧」,但在經濟增長較為乏力的情況下,悲觀情緒還是揮之不去。

看起來,解決經濟壓力較大和悲觀情緒較重的金鑰匙,還是要實實在在把經濟搞起來,正面宣傳只能起輔助作用;讓經濟加速前進,讓更多的人得益、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用經濟蓬勃發展的事實證明悲觀主義者的錯誤,才是吸引更多認同的王道。

從近來刺激經濟的各項措施看,力度和節奏都能給市場驚喜,如果方向上能更精準一些,必定可以給市場更大的提振。

比如說,目前對房地產的政策支持,集中在支持內房企業融資方面,但真正阻礙房地產市場恢復的病根,其實是市場需求不足;內房融資困難只是銷售困難的表象,如果內房企業造好的房子無法順利銷售,即使融資困難一時獲得解決,最後也無非是拖延時間而已。

解內房需求不足 3思考方向

所以,不解決房地產市場需求不足的問題,房地產業就很難恢復正常,政策可能需要更聚焦在解決需求不足上,才能事半功倍。

解決需求不足,大致有3個思考方向,一是刺激民眾需求,通過降低民眾購房門檻、降息等手段刺激需求,不過由於市場不景氣,人口增長下降、投資性購房需求基本消失等原因,民眾買房興趣低迷,刺激效果不好;二是由中央政府出資,大量收購開發商庫存轉作保障房,增加市場需求;三是由發展商直接申請,大規模將市場難以消化的庫存房產改為保障房,政府批准後由銀行發出長期貸款支持,不計入公司受管制的負債,減少市場供應,只要供需平衡了,市場自然可以恢復信心和穩定。

消費券乘數效應 將成巨大推力

再如經濟壓力較大、企業對前景悲觀的根本原因,是市場需求不足,不針對性地刺激需求,花費大量資源在保障企業(即保障供應)上,效果難免不理想。如果大規模給民眾發放消費券,例如每人1,000元人民幣,總規模約1.4萬億人民幣,假定每次消費只可使用20%至30%,將帶來3至5倍的乘數效應,即總消費金額可高達4至7萬億人民幣,約等於GDP的3%至5%,必定可以完全扭轉需求不足的現狀,為經濟帶來巨大推動力。

相對來說,放鬆防疫措施雖也能帶來較大的經濟鬆綁效果,不過由於民眾對於如何平衡安全與逐步放開之間的度,尚有不同看法,對於如何管控放鬆防疫帶來的疫情反彈,政府也在摸索之中,很難在短期有重大進展,短期難以成為刺激經濟的主力。

目前對內房的政策支持,集中在支持企業融資方面,但真正阻礙內房市場恢復的病根,其實是市場需求不足。(中新社資料圖片)

撰文 : 楊玉川 華大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行政總裁、香港金融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