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
髂脛束綜合症的復康
上回談到髂脛束綜合症的實質病理病位及診斷方法的新見解。今回談談其診斷歸因、不同階段的治療目標及重回跑步比賽的指標條件。
髂脛束綜合症發病,一直被認為與下肢長短腳或高低足弓等結構因素有關,但近年的統計報告指其中並無因果的直接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發病與否,首要條件與運動總量及劇烈程度有關,例如訓練總步數太高量或運動量突然大增,超出相關軟組織負荷而致傷。其次,則因為個人跑姿因素而加劇膝部負荷。較理想歸因分析應參考跑者跑姿,讓其在跑步機上按短、中及長距離跑步,並從不同角度拍攝,分析步姿如腳掌着力形態、髖及胯運動狀況。曾有研究結論指出跑姿與髂脛束綜合症發病間關係,發現過長步距、過窄左右足掌間距,或髖臀傾斜,甚至交叉跑姿步態,皆有較高機會引致發病。
當然,運動創傷的康復指標常要參考疼痛程度變化,但若單純以此為復跑步依據,則容易再度復發,墮入好些又不好些的疼痛惡性循環。但這又是否意味即使仍疼痛,就要絕對休息並遠離運動?原來患者應暫停跑步,但應盡早作不同類型髖膝肌力及功能訓練,而不是一刀切停止運動。
其臨床康復可大致分為3個階段:首階段讓患處局部休息,並作休息、冰敷、包紥或貼布,及抬高傷肢處理,若腫痛大為減少,則可進展下一階段;第二階段應盡早讓髂脛束承受恰當運動負荷,例如大腿拉筋,或髖外展等長收縮或更甚的練力帶運動;同時,亦可作跑步機上斜步行或緩步跑訓練,以促進患處修復及保持高效心肺功能。第三階段訓練下肢的整體功能及促進患處彈性結構恢復,並以回復正常跑步為目的,運動例如單腿彈跳、左右來回競跑,以及下斜跑步練習等。
回復競跑能以下斜跑步為重要指標,同時,亦要明白超高量總步數、太急促地加大運動量,步履太長或太窄等跑姿為誘病因素。康復期應嚴格暫停跑步,盡早恢復肌力鍛練,才能真正打破髂脛束綜合症的惡性循環。(二之二)
▲ (iStock)
撰文 : 盧文健 物理治療師、註冊中醫師
欄名 : 理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