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港島居民要捱更貴電費?

評論 2022/12/01

分享:

分享:

港燈為香港約20%人口提供電力,範圍包括香港島、鴨脷洲及南丫島,為何港燈服務下的居民和企業,要捱更貴的電費?今年1月兩電的價格差是5%,到明年1月加價後,港燈要收每度電197仙,而中電是每度電154.4仙,相差27.6%之多,意味位於港島的商戶和住宅要捱高出27.6%的電費。

經濟不景 市民企業怎負擔加價

在上周二(11月22日)的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會議中,立法會議員就周年電費檢討事宜,與環境和生態局及兩電進行探討,明年1月起,與今年1月相比,港燈加價45.6%、中電加價19.8%,在現時的經濟環境下,市民大眾和企業如何負擔得起?

再者,比較兩間電力公司呈交的文件,中電的基本電費3年維持同一水準,為每度電93.7仙,港燈則指明年的基本電費要上調5.5仙(即5%)至114.5仙,筆者當時就問,為何港燈不像中電般將基本電費凍結在每度電109仙?為何港燈在考慮資本開支和營運成本影響後,要調整基本電費?中電的資本開支和營運成本就沒有增加嗎?

應更主動控成本 壓低燃料費

單看兩者的燃料調整費相差,更是達33%(港燈每度電要82.5仙,中電則每度電62仙)。對於中電及港燈電費加價差距,必定與發電燃料種類和來源地有關,根據兩電網站的資料,中電2020年發電燃料比例為:燃氣48%、核能36%、煤15%、可再生能源1%;而根據港燈截至去年12月的數據,其燃料組合中天然氣和燃煤各佔一半,煤的市場價格過去兩年增幅500%,可想而知兩電價差的主要原因。港燈是否有責任降低用煤比例?

至於天然氣來源方面,中電主要利用內地西氣東輸及海南崖城氣田,港燈則主要來自澳洲及卡塔爾,這是否反映港燈在燃料採購上應更主動控制成本?政府與兩電簽訂的《管制計劃協議》(《協議》),允許燃料調整費「實報實銷」,就代表基本上「任意加」?當局如何監督兩電在壓低燃料費方面的責任?從環境及生態局局長的發言可見,這也是政府希望看到的結果。《協議》有要求嗎?沒有的話,2017年新版本《協議》是怎樣談下來的?

一連串的問題,特首李家超及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請認真看看,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特首說「以結果為目標」,這個是很多市民想看到的結果,是政府想看到的嗎?「辦法總比困難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特首經常掛在口邊的金句,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七一講話」,亦勉勵香港要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不少意見認為,特區政府有責任轉變思維,採取實際行動,將目前規管兩電的模式作合理調整。有甚麼辦法令全港市民所負擔的電價趨向均化?

自1964年以來,當局透過與兩電簽訂《協議》,規管本港電力市場,這種規管電力市場的安排已經運行近60年了,是否還行之有效?雖然現行的《協議》於2033年才到期,只要兩電主動響應社會的訴求,同意與特區政府修訂《協議》,就沒有不符合「契約精神」。

掌握投資者想法 促可持續發展

兩電現時都說,沒有從燃料費用「賺取利潤」,那不是應該如此的嗎?作為民生必需品的提供方,雖然是上市企業,他們更應千方百計將燃料費用壓到最低(包括大幅降低用煤發電的比例、大幅增加低價可替代再生能源比如天然氣和核電的比例、跨境電網擴容、積極尋求內地更多清潔能源供港、本地再生能源擴大利用等),這個策略難道兩電的投資者不支持嗎?

公用事業股的投資者,往往以具有比一般企業股投資者更佳的社會責任自詡,作為公用事業股的管理者,兩電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更應明白現今時代投資者的想法,以保障可持續發展。

研跨境電網擴容 保低碳能源供應

中長期而言,《協議》既然沒有授予兩電任何專有權利在香港提供電力,亦不是專營權,特區政府應放開思路,請求廣東省和中央支持,就跨境電網擴容和跨境供電作進一步可行性研究,保障香港低碳清潔能源供應的多樣性、穩定性和一體化。

近期而言,特區政府則要想辦法對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合理的電費補貼,也要加快為關鍵基礎設施的安全制定法律框架,真正確保能源安全、可靠、有效率及價格合理。由電力問題可見,香港的發展確實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發展的未來。

由電力問題可見,香港的發展確實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發展的未來。(資料圖片)

撰文 : 簡慧敏 立法會議員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