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城大動畫師以My Dear Son 獲TBS DigiCon6 Asia香港及亞洲金獎

副刊版 2022/12/03

分享:

分享:

懷胎十月孕育自己的骨肉,作為母親很多時候會在不知不覺間,將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子女身上,然後塑造成自己心目中的他或她。

動畫師傅詠欣(Lilian)也是一位育有4歲兒子的母親,最近的力作《My Dear Son》,就是她花了五、六年時間,作為母親自身反思的成果,並且得到日本TBS電視台主辦,CREATEHK贊助的DigiCon6 Asia香港及亞洲金獎。

能夠獲獎,當然不是一蹴即就,傅詠欣這條動畫之路,已走了超過20年,要講的話就要由中三開始說起。

今時今日,只要你對某方面有興趣及熱誠,自學是完全可以的。「動畫是自學的,因為喜歡。記得那年中三暑假,問攝影學會借相機腳架來拍定格動畫。」今年37歲的傅詠欣,想當年的讀書年代是沒有電腦的,於是她要自己製作泥膠公仔,又或者在紙張逐格畫圖。「做動畫1秒最少12格,5分鐘動畫就要畫3,600幾張,畫完還要油顏色,之後逐張拍攝,同一動作要做萬幾次。」聽傅詠欣的描述也覺得辛苦,當然現在有電腦就方便得多。

不過,就算熱愛也需要一些鼓勵才可以繼續前行。「我參加IFVA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獲得青少年特別獎,對我是很大的鼓勵。」原來後來她入讀香港城市大學的創意媒體學院(School of Creative Media)也與獲獎有關。「因為當時評判之一是城大的導師,我又未聽過城大有這學系,便嘗試入讀。」

在城大學習思考講故事

但在城大,詠欣沒有主力學習動畫,因為已認識,反而她有修讀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當代藝術理論、民族學、社會學等等,因為她覺得如何思考是需要人教導啟發。「藝術是關於整個生命的,離不開生活,在城市發生的東西。創作時是需要一些觸覺,學會分析社會現況,再加上自身經驗。但創作不是純感性,需要與理性結合才成為一個作品。」

當然製作動畫的經驗,也不是單從學校獲得,詠欣中七時未入讀大學,已參與了香港藝術中心的「i-city=我城」的動畫師系列,學了不少說故事的技巧,而城大畢業後,她也有投標不同機構的動畫製作。「像港台電視節目有外判計劃,發掘動畫創作人,我2015年就參加《8花齊放》這推動本土創意的動畫計劃,做了年多搞到患了肺炎。」

英國做動畫與港不同

去英國NFTS(National Film and Television School)讀碩士,可以說是詠欣的人生轉捩點。「我一向是自己做晒所有嘢—writer、producer、animation director、admin、finance,但在NFTS我第一次有自己條team,我只需要專注做director,我終於明白點解之前咁辛苦。」

NFTS這間學校的特色,是每一個系只收8個學生,而每個人都要學習與不同的人合作。「我以前做動畫,可以半年不出街,自己在家裏做;但這裏就不同,想學多啲嘢,一定要走出comfort zone,一定要與不同人合作—攝影師、product design、sound design,還要有social skills,一齊去酒吧飲嘢。」她說老師揀人是精挑細選,就算你做動畫幾勁都好,個人性格文靜也未必入到。她記得有個香港學生,因為英文不佳,就沒有被選中。

在NFTS,詠欣製作了關於她婆婆的動畫《Fishing with Popo》,當中夾雜了她的家庭照片、人聲及回憶。「劇本一向是我自己寫,但今次有writer,她問我問得很深入,問到一個位,我終於明白我為何要做這作品,可以說撕開了自己的面具,展現最誠實的一面。當作為導演明白了,與其他部門溝通就很容易,所以合作非常愉快。」這次的經驗,除製作了一齣自己很感動的動畫外,作為導演,詠欣第一次明白與整個團隊有同一個目標工作,那感覺實在太「正」了!

透過作品思考母親定位

至於《My Dear Son》則是五、六年前便開始構思的作品,那時候詠欣的兒子還未出生,但身邊的朋友已開始有自己的小朋友。

「這個動畫是一個reflection,最終不是關於我和阿仔,而是問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作為母親,身邊會有許多社會規範,告訴你要點樣教仔,想他變成怎樣的人。但作為母親,更加要認識自己是誰。拍完我不能立即告訴你我是誰,因為仍在改變。我可能是一個好急躁的母親,有少許控制狂,了解自己後,便可以放開這些執着。」詠欣說。

雖然也有參加過不少比賽,得過不少獎項,但傅詠欣的夢想是做一齣動畫,10年之後看也很喜歡。今次主題,會否是《母親》?

作者:何小雲

責任編輯:何偉雄

在剛舉行的第 24 屆TBS DigiCon6 Asia頒獎典禮,傅詠欣憑《My Dear Son》得到香港及亞洲金獎。(被訪者提供)

《My Dear Son》由母親十月懷胎生產開始說起。(被訪者提供)

Lilian幫漁護署製作的《我的濕地印記》動畫,從中學會了許多濕地的知識。(被訪者提供)

她在NFTS讀碩士時,製作的《Fishing with Popo》動畫。(被訪者提供)

詠欣曾為BBC構思了一個有關英國歷史及英國文學的系列。她說疫情前工作已經無地域界限,在新冠疫情下更甚,只要喜歡你的作品,都會找你。她就接過挪威、南美等地的工作。(被訪者提供)

現在有了電腦,製作動畫就方便得多。(被訪者提供)

在NFTS與同學相處融洽,在幫助韓國同學製作動畫時,有這搞笑的一幕。(被訪者提供)

能夠有機會遇上動畫界的傳奇人物Richard Williams(他所著《The Animator's Survival Kit》是動畫界的「聖經」),當然不會放過合照的機會。(被訪者提供)

動畫師通常很少全職,何況在沒有工人下,詠欣還要照顧4歲的兒子。(被訪者提供)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