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認識俄羅斯國情 再談經貿新局

評論 2022/12/03

分享:

分享:

早前,在沙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Riyadh)舉行的「未來投資倡議大會」(Future Investment Initiative,FII)中,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獲邀出席發言,親自向來自世界各地的6,000名嘉賓介紹特區政府在發行綠色債券等投資未來的工作項目之各項階段性成果,以實質數據「說好香港故事」,引來全場掌聲,離場時更有過百名與會人士簇擁而上,想向司長和隨行人員更深入了解香港和中國的發展情況,相信是會議中最受歡迎的外籍演講嘉賓,比同日稍後時間發言的幣安(Binance)創辦人趙長鵬更受歡迎。

港俄互動少 官方缺對俄人才

說到香港在急劇轉變的新時代中有甚麼新發展機遇,其實並不容易,而且需要很有眼光和遠見的領導,才有機會找到。誠然,港人普遍對俄羅斯國情的認識甚少,特區政府內部懂俄語或有俄羅斯留學經驗的官僚人員數量更少,香港民間和官方對於俄羅斯文化第一身的接觸和認知(而不是經英文或外地中文媒介「二手」介紹),相信部分是來自2014至2015年間由香港歷史博物館主辦的「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展覽;反而香港在70年代行「休克療法」經濟改革的成功、以至90年代本港政局於整個前共產世界而言的相對穩定,不時成為俄羅斯國際政治經濟學派想要多加研究的對象,可惜雙方自香港開埠以來,始終互動甚少。

在國際上,世人對俄羅斯經濟的了解和興趣,主要是源自2001年時任高盛首席經濟師奧尼爾(Jim O'Neill)發表的「金磚四國論」(即BRIC,後增加南非成「金磚五國」BRICS),首次將俄羅斯與中國並列為「新興市場」、預計未來快速增長的地區。可是20年過去,「金磚五國」中只得中國鯉躍龍門,算是成功富起來,但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今日更陷入與其他發達國家打起「貿易戰」的困境。

冷戰式制裁重臨 俄經濟恐走回頭

而俄羅斯雖幅員廣大,但其實人口只有一億,與越南和印尼相近,加上石油產業後的生產總值,仍只有中國一個大省的規模而已;今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在冷戰式的經濟制裁重臨下,過去70多年的和平就像發了一場白日夢,現在一覺醒來,仿佛所有事情回到起點,又要重頭來過了。

而且今日已不再是當年蘇聯剛以「鋼鐵洪流」擊敗納粹德國後百廢待興的新時代,自40年代以來實施「鋼鐵洪流」戰術至今,俄國的經濟卻仍未能發展起來,所以與其說俄羅斯是「發展中」,倒不如用其他統計數字去看:在60年代、勃列日涅夫打贏越戰時,當時蘇聯其實已走上國力最顛峰,過去數十年是在慢慢走下坡,就如戰後的英國一樣。正如我們不會說今日的英國有很多發展「機遇」,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說俄羅斯有很多發展機遇,其實並不完全準確,只是投資銀行的業務是為資金尋找投資機會,所以才會用商業經濟學的角度和統計數據類別,去觀察和了解俄羅斯。

若以「鋼鐵洪流」的角度研判今日的俄羅斯,其實俄烏戰爭就是老一輩蘇聯式「鋼鐵洪流」舊時代對新時代(或說是資訊時代)的一種激烈反抗,與清末慈禧太后發動義和團事件、法越戰爭中法國於1954年在越南發動奠邊府戰役類似。若我們不能以這些俄式視覺作為起步點去看他們的世界,是很難對俄羅斯的經濟前景,以及將來可能展開的經貿合作,進行有意義的理性討論。

審時度勢 眼界要更闊更深遠

再者,俄羅斯的經濟強項是能源和重工業,兩者長期以來也是香港的短板,而且俄羅斯本身又是原材料生產國,對外貿的依賴不及一般西方國家,因此就算沒有國際制裁,本來已與香港很少產業連接點;今日俄羅斯因戰爭導致國內社會和官僚結構大洗牌,而游牧民族也是有着「遠交近攻」的傳統智慧,今後若與中國有各種新的經濟合作,俄羅斯也會有種自然傾向,想與在他們眼中是中國最遠的一塊之香港合作。當然,香港人有沒有相應的生存和發展意識,又是另一回事了。

香港在發展對俄貿易之前,俄羅斯有很多經貿制度和營商方法需要大幅改革,否則以其戰後一貫的經濟狀況,是不足以有符合香港胃口規模的生意可做;而這其實就是特首李家超所說「get in front」的一種:香港人有沒有相應的魄力,以領導國際潮流、循循善誘和主動出手,推動俄羅斯進行各種港式經濟改革?這才是我們準確認識俄羅斯國情後,需要實際思考的問題,而不是空口講白話地把俄羅斯過去70多年種種問題導致經濟發展出現的缺口說成「機遇」。很多事情不是資金到位便可以解決,香港人要「開新篇」,眼界便要更闊、更深、更遠。

俄羅雖然幅員廣大,但人口只有一億,生產總值規模亦不大,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冷戰式經濟制裁重臨下,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劉國匡 時事評論員

欄名 : 評論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