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歐三國演義 走到十字路口?

評論 2022/12/05

分享:

分享:

歐洲一盤散沙,不是隨口說的,有累累事實為證,事件簿上周再添幾筆。只是正如劉備帶着殘兵也能助孫權成功抗曹,明智的人還是要穩住歐洲、拉攏歐洲。

歐盟首長不和 一致對華成空談

隨着俄羅斯前景轉淡,歐洲日子如何,對中美大博弈變得更為緊要。中美歐這場「三國演義」也許正走到十字路口,歐洲內部一如既往吵成一團,而中美接下來各自怎樣對待歐洲,或會成為全局關鍵。

歐盟團結一致對中國成為空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上周應邀訪華,會見國家主席習近平。奇怪的是,歐盟另一首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卻不見蹤影。是中方只邀請了米歇爾?還是馮德萊恩沒有應邀?不管怎說,歐盟都顯混亂。若是前者,中方分而治之,米歇爾怎麼也來?若是後者,就更直接說明問題。

怪的實也不怪,米歇爾與馮德萊恩早傳不和。兩人去年4月訪土耳其,土方不知何故只為歐方備了一張椅,豈料米歇爾想都不想就一屁股坐下,馮德萊恩一臉無奈兩掌朝天,只能到外圍坐梳化。出名的「梳化門」還有不怎出名的續集,今年2月歐盟與非盟峰會,烏干達外長走過馮德萊恩,與米歇爾握手,後者也沒有提醒對方,歐盟其實還有個領導人站在這裏!

歐盟這種雙首長制本來就政出多門。歐洲理事會是歐盟27國領導人會議,理論上是決策權力核心;米歇爾曾任比利時首相,國際經驗相對更豐富。歐盟委員會名義上是執行機構,卻有獨家提出立法權力,使其對歐盟任何倡議不可或缺;馮德萊恩此前只是德國防長,但風頭在俄烏戰爭開打後顯然盛於米歇爾,向美靠攏也更積極。

雙首長不和,歐盟確立方向就難上難。馮德萊恩4月就獨自去了印度,Politico更爆料,前者6月在G7會議上拒絕了米歇爾加入自己和印方會面,令米歇爾今次樂得撇開她隻身赴京。兩人據報已互相迴避多時,理事會和委員會亦無甚溝通。巧的是,中印領導人出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近月兩次聚首也未會面,歐盟內部就亞洲政策爆發路綫矛盾已明顯不過。

美通脹削減法案 歐狠批自私

歐盟大國並沒有等布魯塞爾統一思想,各為自身利益搶閘行動。米歇爾訪華前,德國總理朔爾茨已率龐大商團訪華,法國、荷蘭、西班牙、意大利領導人也趁印尼G20會議見過了習,商談航空科技、芯片製造、文化旅遊、高檔消費等產業市場合作。同場G20的米歇爾反而未如外界預期見上,而要等到現在,可知親疏有別:歐盟不是標籤中國為「系統性對手」嗎?這可不太友善。

對華口講一致、手腳分頭行事之際,歐洲各國近日再次高喊要「團結一致」,今次對美國。

俄烏歐美鬥消耗至今,歐洲內部對歐盟整體自殘式向美靠攏早有不滿,美國最近一個動作更讓歐洲尤其不爽,忍不住要「作反」。

拜登「通脹削減法案」看其名不知所云,內容也是一系列涵蓋稅收、處方藥物、能源和氣候等議題的鬆散措施,但最受爭議的是,法案大幅補貼電動車產業,一刀切傷及歐洲等盟友。新規除大肆優惠美國車企,還為了將中國從全球市佔約75%的鋰電池供應鏈排除,規定電池必須在美製造,甚至原材料也不得來自「受關注外國實體」或經其加工,否則電動車不獲補貼。

先不論這到底是「削減通脹」還是平添物價壓力,美方行為終於引起歐盟公開憤怒。若干歐盟高級官員向傳媒直指,美國借俄烏戰爭牟利、掏空歐洲產業。德國《商報》形容歐洲必須認清美國很自私,美方為了孤立中國,不惜與最重要的盟友衝突。就連一直鼓吹提防中國、倚美反俄的德國綠黨籍經濟部長哈貝克亦稱,歐盟須強硬回應,為貿易衝突做好準備。

馬克龍暗示美讓步 歐可助遏華

歐盟齊唱「團結就是力量」,但不清楚應採取甚麼行動之際,又有國家把隊形弄散了!

法國總統馬克龍上周訪美,享受了拜登政府首次國事訪問級別款待。馬克龍此行主要目的,是游說美方不要歧視歐洲電動車:拜登老哥拜托,我法國可是你美國最古老盟友。早前傳出馬克龍盼夥朔爾茨一同訪華遭拒,他現在自薦代表歐盟與美過招,多少希望告訴世界「法蘭西,歐洲第一,有事找我談」。

馬克龍缺乏歐洲協調下嘗試彰顯法國角色,在俄烏開戰前斡旋俄美曾一頭灰,今次卻出乎意料有些初步成果。拜登認同法案有差錯,同意探討辦法微調。老總統回心轉意,相信並非念在自己去年搶走法國潛艇生意、良心發現,真正原因恐怕令人不舒服。傳媒事前披露,馬克龍會投訴拜登「你不能要求歐洲就中國議題幫忙又這樣對我們」,暗示若美讓步,歐洲會助美對付中國。

不過,歐洲最終會獲得甚麼仍有相當變數。歐洲各國利益分散、難以集中力量,美國不怕亦不重視。鑑於法案早已由國會通過,而隨着共和黨控制眾議院,肯定不會無條件迎合拜登修改。民主黨人更巴不得大條道理告訴歐洲:這是歷史性的應對氣候變化偉大措施,你們應支持才是,你們也知道我們現在要法案過關有多難的哈!

因此,美國之後就算願意補償一下歐洲,大概率也是象徵式的。烏克蘭危機未解決,歐洲亦不見得敢與美國打貿易戰,頂多走走世貿程序、收收美國車關稅,並推推歐洲車補貼。馬克龍訪美得甜頭,更可能反過來影響法國原在倡議的部署,削弱歐盟整體重塑自身競爭力的努力。

京宜擴對歐開放 與美形成對比

這對中國意味着甚麼呢?歐洲有與美交易的可能和意願,中國不得不防,拆招除了逐一擊破,亦宜加倍着力穩住。從潛艇爭議、俄烏戰爭到汽車補貼,歐洲人逐漸看清美國為弄垮對手,不惜犧牲盟友的自私本質。但平心而論,中國對西方發達國,一定程度上向來也是「自私」的。

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專家William Overholt近日談到美國最不滿中國甚麼,不是意識形態上的東西,而是中國如日韓那樣發展起來,但仍堅持享有發展中國家待遇,具體地說,是市場准入和知識產權保護不對等一類議題。

當然,中國各項人均指標仍遠不及發達國。但站在西方角度看,中國目前體量已是如此之大,若等中國完全成熟,西方就無法再提任何條件了。

這對中歐可有啟示?中國此時若能擴大對歐洲開放,盡可能與美國形成對比,會否對中歐關係有大幫助,從而影響三國演義全局?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左)上周應邀訪華,會見國家主席習近平。奇怪的是,歐盟另一首腦,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卻不見蹤影。(路透社資料圖片)

撰文 : 連兆鋒

欄名 : 中外廣角鏡

緊貼財經時事新聞分析,讚好hket Facebook 專版